广西岩溶峰丛山区建起绿色农产品基地

浏览次数:590  发布日期:2013-12-02  分类:环境地质
    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岩溶所完成的《广西岩溶区石漠化控制与治理技术集成》项目,首次系统地揭示了广西石漠化的区域特点、历史形成过程与动力机制,研发了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一系列模式和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土地整理、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生态产业培植等技术体系,建立了取得显著效益的示范区及石漠化综合治理一系列技术试验和示范工程,逐步建立了岩溶峰丛山区绿色农产品基地。该项成果近日获得了2013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据悉,该项目成果包括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以及多项广西科技攻关项目,既有基础研究成果,又包含大量的应用开发技术,并取得了成功示范的实效。    项目研究发现,广西石漠化以红水河流域最严重,其分布与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关系密切,纯石灰岩和灰岩与白云岩互层岩溶地区石漠化分别面积广而严重,不纯石灰岩和白云岩岩溶地区石漠化相对较轻。构造隆起区如百色市、河池市石漠化严重,而构造沉降带如玉林市、贺州市、南宁市石漠化不严重;地貌上,以典型岩溶地貌峰丛洼地和峰林洼地石漠化最严重,不但石漠化面积大,而且是重度石漠化区。石漠化的分布还与人口密集、经济落后程度呈正相关。    研究发现,广西岩溶石漠化的出现,减弱了地表坡面径流,增加了岩溶水的渗漏,因此,岩溶土壤漏失增强。同时,石漠化过程中的岩石裸露增加了土壤与光热水的直接接触,土壤的风化和侵蚀能力降低,更加速土壤沿岩面的流失和垂直方向的漏失。项目组从生态服务角度建立了脆弱岩溶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对典型生态系统及其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价。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广西岩溶区生态极度、重度脆弱区面积分别占岩溶区总面积的3%和43%,主要发生纯碳酸盐岩、峰丛洼地地貌及旱涝灾害频繁复合地区。中度脆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44%。    项目组首次定量评价了岩溶峰丛洼地不同地貌部位和不同环境的水土漏失差异,并筛选培育出6 种水保植物,提出了针对不同岩溶环境类型区实施植物篱、草被、保土耕作、坡改梯、截水沟、蓄水池、沉沙系统等水土保持工程,创建了岩溶旱坡耕地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的水土保持耕作模式。    该项目还提出了广西岩溶山区生态重建模式的改进与完善建议,开展了峰丛山地植被恢复人工诱导技术推广与集成、农林牧复合生态产业技术应用示范,并逐步建立了岩溶峰丛山区绿色农产品基地。利用生态经济学的方法分别定量评价广西果化和弄拉示范区6 年来的石漠化整治成果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果化示范区恢复重建后其生态系统产生的总价值达3147万元,弄拉生态重建产生的总服务价值达4778万元。    该项目还建立了广西岩溶石漠化信息系统,形成了自主研发与科技引进相结合的石漠化及其综合治理方面高水平的系统性科技集成成果,为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成功样板。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