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发现窃蛋龙类新属种 命名为江西南康龙浏览次数:528 发布日期:2013-12-03 分类:地质遗迹和化石江西南康龙复原图。 赵 闯 制作 近日,我国学者在江西赣州发现窃蛋龙类恐龙新属新种——江西南康龙。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吕君昌研究员、赣州市博物馆易来萍、钟辉及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魏雪芳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对赣州自然博物馆的化石标本研究后得出上述结论。 吕君昌介绍,化石标本由当地化石爱好者于2011年捐赠给正在筹建的赣州自然博物馆。从2012年初,联合研究小组在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土资源部及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共同资助下,对该化石标本展开全面研究。研究发现,标本发现于约7千万年前的赣州南康市龙岭的南雄组,保存有特征明显的下颌吻端,部分背椎椎体,前部尾椎椎体、完整的肱骨、肩胛乌喙骨、股骨、胫骨、肠骨、坐骨及耻骨等头后骨骼。 研究结果表明,该标本属于兽脚类恐龙中新的基干窃蛋龙类,由于标本产于江西南康,特命名为“江西南康龙”。研究显示,南康龙不同于在同一地点发现其它窃蛋龙,其下颌特征明显为窃蛋龙类新属种。支序系统学研究显示,南康龙为基干窃蛋龙类,比巨盗龙进步,而比窃蛋龙科的成员原始,为目前最进步的基干窃蛋龙类。 “南康龙的独特性在于它具有独特的下颌吻端构造,为我们理解窃蛋龙类的分布、古生态及生活习性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加深了对窃蛋龙类食性的多样性的理解。”吕君昌说,“通常认为兽脚类恐龙为肉食性,南康龙的发现说明了某些窃蛋龙类也是植食性。南康龙下颌吻端的腹边缘基本平直,没有像其他多数窃蛋龙科的成员那样,下颌的吻端强烈下翻,说明了当其活着进食物的时候,上下颌的张口,要比窃蛋龙科成员的小,类似于蜥脚类恐龙中的情形,从而说明南康龙可能以植物为食,其下颌的构造以适应于食植物。” 南康龙的发现也为不同窃蛋龙类占据不同生态灶提供了证据。据介绍,赣州地区的南雄组目前至少发现4种窃蛋龙类化石,其中的赣州龙、江西龙和南康龙的下颌构造比较类似,而斑嵴龙的下颌构造与窃蛋龙科的其他成员类似,同样在广东的河源盆地发现的河源龙、南雄盆地发现的未命名的窃蛋龙的下颌也与斑嵴龙的类似,这两类不同类似的下颌构造,说明了它们占据不同的生态灶,南康龙、赣州龙及江西龙是植食性的,是以植物为食的窃蛋龙类。新闻链接窃蛋龙类 窃蛋龙类主要发现于中国及蒙古国的白垩系地层中,是一组独特的兽脚类恐龙。由于它们具有许多与鸟类类似的特征,原始类群比如在我国辽西发现的尾羽龙不仅具有牙齿而其还具有羽毛,进步的类群中没有牙齿,头骨多孔,尾椎数目少等,曾经被认为是失去飞行能力的中生代的平胸鸟类。但是支序系统研究显示,它们是兽脚类中的一独特类群,与鸟类相似的特征均为趋同演化所致。 窃蛋龙类是重要的兽脚类恐龙之一。我国的窃蛋龙类化石主要集中在北方(辽西、内蒙古)、中原(河南)及南方(广东的河源、南雄和江西赣州)3个地区,其中的北方地区既具有原始类群也有进步类群的发现,而中原和南方两地区均发现进步类群。吕君昌介绍,虽然我国南方所发现的窃蛋龙类由于保存条件原因,没有羽毛保存,它们也应该是带羽毛的。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