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创岩溶及红层找水新模式

浏览次数:505  发布日期:2004-07-16  分类:专业领域/地下水
  找水工作区已查明71处岩溶泉和一些富水地段及暗河经过地质工作者1年多艰苦努力,云南省岩溶石山和红层地区的3万多人口、7000多头大牲畜饮用水困难得到根本解决,3000余亩土地抗旱保苗有了可靠保证。专家称,这是该省地质工作者从实际出发,创建符合自身特点的找水采水模式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云南是我国岩溶石漠化和红层缺水最严重地区这一,岩溶、红层分别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0%左右。这类地区不仅土地贫瘠,灌溉无水,而且人、畜饮用水十分困难。缺水严重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从去年初开始,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云南省地质调查院和云南地矿局第二水文队、第三水文队发挥人才、技术、设备综合优势,由国土资源部和云南省政府共同出资,选择泸西小江流域断裂溶蚀盆地和楚雄彝族自治州的4个乡镇,作为岩溶、红层地区找水和地质环境整治示范区。承担任务的地质技术人员在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和对老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采用核磁共振、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瞬变电磁法、地下水动态观测、工程施工验证等综合手段,圈定重点靶区,建立适合当地需求和特点的找水模式和长效供水机制。小江溶蚀断裂盆地找水工程根据不同地质环境区段岩溶地形地貌特征、地下水赋存条件及规律,总结出了按4个梯次部署勘查开发的成功模式。这4个梯次包括:在盆地上缘及其两侧高、中度岩溶山区,依据其表层岩溶水流量小、分布广、出露点高等特点,采用“长瓜结藤式”的小池蓄水、管道引水办法,解决池塘旱季干涸和水质变坏的资源性缺水问题;在盆地底部周边、地下暗河大泉上游及分水岭、岩溶峰丘、洼地、溶蚀谷地等岩溶分布不均匀地带,以寻找浅藏地下水为主;在盆地底部上缘大泉分布区段,采用泉口围堵防渗、扬高水位等办法,解决大面积农田灌溉用水问题;在盆地下缘浅覆盖径流转换区段,以寻找富水带为主。楚雄州红层地区找水工程依据分布区地质特点,打破依靠地因找水的传统做法,重点探索与构造相关的溶孔、溶隙发育地段地下水的富集条件及规律。经过半年多验证,共施工浅井155眼有,成井率达到97%,单井最大昼夜流量达80余吨,一眼井即可满足1~5户农家饮用水需求。截至目前,找水工作区已查明岩溶泉71处、常流泉点131个、富水地段8处和允许每日开采两万立方米水量的暗河5条,按梯次勘查开发思路部署施工浅井15眼,成井12眼,施工深井4眼,单井昼夜涌水量达260立方米至800立方米;建成调蓄水池3个,抽水泵房4座和表层泉蓄引、调蓄工程各1项,不仅解决了3万多人口和7000多头大牲畜的饮用水困难,3000余亩经济作物抗旱保苗用水有了保障,而且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王正端)(6025-GTZYB)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