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第四地质队找水打井纪实

浏览次数:555  发布日期:2015-01-22  分类:地下水
  广西第四地质队因找水打井而屡建奇功:2014年,荣获“广西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2013年,参加广西“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找水打井工作,完成120口井,提前3个月完成任务,并超额完成24口,日涌水量35645.94立方米,解决5万多人的安全用水问题; 2012年,参加百色市 “四县一区”抗旱找水打井工作,成井55口,解决18817人的饮水问题;2011年,参加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成井88口,解决39088人的饮水问题;2010年,打响抗旱应急找水打井攻坚战,在那坡、靖西、平果及右江区找水打井一线成井34口,解决14255人的饮水问题,并荣获国土资源部“西南抗旱找水先进集体”称号和“广西国土资源厅抗旱找水打井先进单位”称号…… 点石成“水”成井高 2013年5月28日,广西第四地质队队长梁官华签下了两年内完成广西“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找水打井工程100口井的“军令状”,找水任务落到了队属单位南宁地矿地质工程勘察院(以下称南勘院)和广西第一地质公司身上。 虽然是找水专业队伍,家底硬、技术强,但对于这项民生工程,四队人还是认真再认真、谨慎再谨慎。在南勘院,每每有新的找水打井任务下达,都先由院专家组组织技术人员收集缺水村屯的相关水文地质资料,并结合1∶20万、1∶5万水文地质图和1∶1万地形图及前人水文地质报告,在室内对缺水村屯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初步分析,然后分配任务到各项目组。项目组接到任务后,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对缺水村屯进行1∶1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并走访村民,了解当地水文地质情况,核实村屯是否缺水或有饮水不安全等,以此确定找水打井村屯名单。名单确认后,他们又圈定出找水靶区,进而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场地条件等,选用最佳的物探方法开展物探测量工作,最终结合水文地质、物探成果资料分析,确定井位。同时,他们利用先进的钻探设备,在每个钻孔终孔后都进行科学的抽水试验,确保老百姓能喝到安全水。如,单井出水量达到预期设计要求后,采取井内水样检测,符合人饮指标后,才移交给村民使用。如果在野外遇到问题,项目组的技术人员先是集体讨论解决,如果讨论后还是无法解决的就及时汇报给领导,并请教专家,直到难题得到解决为止。 在隆林县蛇场乡蛇场村湾竹林屯,找水队员打出了高峰丛岩溶旱区的第一口水井,从此,高峰丛岩溶旱区找不到水的现象成为历史。 竹林屯地处云贵高原向桂中盆地过渡的大斜坡地带,地势海拔较高,属高峰丛洼地地貌。所在的洼地位于该背斜轴部,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后,通过地面岩溶通道和岩溶裂隙分散渗入和四周高峰丛山区地下水的侧向渗流补给,再经过洼地地下岩溶管道、岩溶裂隙往北方向径流。 该院找水队员在实地勘查后,通过对地层出露情况、岩性等进行分析,发现血么背斜是蓄水构造的可能性很大,核部出露寒武系上统的白云岩等,岩溶相对发育,有利于地下水汇集,为主要含水层。背斜两翼出露泥盆系中统郁江阶的钙质泥岩、粉砂岩夹细砂岩等,岩溶不发育,是良好的隔水层。 这个发现让找水队员们精神大振,随即他们采用联合剖面法、电测深法开展物探工作,刻画蓄水构造的空间特征。可没兴奋多久,他们很快就被一盆冷水浇了下来。原来,按照水文经验知识,寒武系是不适合找水的,甚至很多老专家听到风声也都纷纷打电话过来劝阻,场面顿时陷入僵局。 又是一轮紧张的探讨和推敲……“一定要为老百姓找出甘泉!”队员们咬紧牙关,顶住压力,决定就在这个不适合的寒武系下第一个钻。 随着钻机的开钻,考验队员们的技术开始了。3米、6米、9米、12米……随着钻杆的陆续钻进,红色的断层角砾岩和着泥水被水返冲出孔口,“见红”了!按照当地老百姓的说法,这种状况对钻机来说是非常不吉利的。一些队员看到这种情况后,都不愿意再继续下钻了。“继续钻进!”队长偏不信这个邪,他决定要与寒武系斗上一斗。 33米、66米、99米……103.2米,随着抽水泵“咯噔”一声,大量的地下水喷薄而出,出水量达到每小时6吨,粗略算一下能解决周边村屯200多人的饮水问题。 成功了!这不仅仅是当地村屯的第一口出水井,也是隆林地区寒武系的第一口井,望、闻、问、切,听、摸、察、看,水文老行家的把脉功夫可真不一般。从此以后,在隆林地区,找水队员们顺势而发,钻攻寒武系找水,以82%的高成井率造福了一方乡亲。 除了寒武系找水,在提高成井率方面,该院的找水队员们还另有妙招,那就是“小构造”、“小褶皱”找水。“小构造”是该院相对于“大构造带”而提出的说法,主要指在小区域范围内,因为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现象,让部分地层有一定的蓄水空间,在小区域范围内可能有汇水现象,但是一般的小构造带在1∶5万的水文地质图上是无法被发现的。而找到这个蓄水空间,按照空间的大小,不同程度地为村民解决饮水问题,则是该院的又一本事。 那坡县那桑村鱼塘屯就是典型的“小构造带”成井。鱼塘屯附近山顶到洼底的高差为369.5米,地势切割极深,处于地下水分水岭地带,汇水面积很小。但又因为其处于石炭系中统,灰岩质纯,岩溶裂隙较发育,具有一定的蓄水空间。 在此之前,鱼塘屯的村民也曾自己出资找社会队伍打过井,但因该地没有大的水构造带,所以只能无功而返。此次,找水队员们经过现场调研,正好相中了那一小块汇水面积。在以找到足够供应人畜饮水需要为标准的基础上,队员们迎难而上,在山坡上布井,正好打中那一片汇水地带。最终,他们成功打出了一井,日涌水量达136.34立方米。虽然该井汇水面积较小,水量不是很大,但对于200多人的鱼塘屯来说,则已经足够满足需求了。 那坡县,施工9口,成井9口! 龙州县,施工20口,成井17口! 德保县,施工28 口,成井24口! …… 一时间,找水阶段性成果频传。每个水井的喷发都伴随着群众的欢呼声,看着一路飙红的高成井率,找水队员们说:“就按照这样的方法打!”他们找水的信心更坚定了。 “拼命三郎”树标杆 水文专业毕业的李桂南作为该队大会战工作领导小组的副组长,自然也是此次项目的专家之一。为了进一步培养年轻人,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工地上,和技术人员同吃同住同出工。技术员在车上进行水文资料比对时,他就在旁边对他们进行技术指点。晚上,在与队员们碰头吃饭的时候,他都会向技术员们询问实地水文情况,并就相关事项进行水文专业辅导。 在蛇场乡新立村官堂屯,当时该屯已经打出水来了,但奇怪的是,十几天过去了,水质却一直处于混浊的状态,这让老百姓的期盼渐渐暗淡下去,也让技术员们甚是不解。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李桂南决定去官堂屯进行实地考察。由于泥路难行,再加上小雨霏霏,面包车不断打滑,一直上不去坡,李桂南就和队员们一起下去推车,即使溅了半身泥也毫不在乎。一到官堂屯,李桂南马上研究该点的水文资料,再看看当地的地质条件及钻孔构造,同时仔细询问工人从头到尾的钻进情况:钻机是否有掉钻,或反水突然很浑等。经过综合研究,李桂南发现问题出在了钻杆上,是钻孔当中钻杆粘泥的位置没有下套管。他立刻督促工人在出问题的位置上下了暗管,随后,下泵试抽2小时水就清了。那是一口日开采量为154.66 立方米的水井,解决了当地634人的饮水问题。 李桂南对工作的细致认真,让在场的找水队员至今仍记忆犹新,这也为新生力量的细致作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云森是老专家里最活泼的一个,也是最不着家的一个。他带出来的韦建发、零军平、邓晶等弟子现在都活跃在找水一线,挑起了平果、崇左和德保的找水重任。 在苏老看来,找水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他说地质岩性只能类比,不能比较,都是不一样的。苏老的爱人也是地质队的职工,对于他长年在野外奔波,虽然能包容谅解,但还是不免有些抱怨:“你都那么大年纪了,还天天跟着年轻人走南闯北,不肯过过清闲日子,把家当旅馆,把旅馆当家!” 苏老除了积极地对年轻人进行水文技术指导外,在野外工作中也都是冲在年轻人的前面。在平果县的时候,为了完成1∶20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在2月的大冷天里要趟水测量。一般来说,这样的事情交给年轻人干就行了,但当时本来就已经感冒的苏老跑得比年轻人还快,一个猛子就扎进了水中,最终完成了测量任务。上岸后,苏老赶紧吃了几粒感冒药,说别耽误了第二天的工作…… 平果的项目经理韦建发去年初为人父,在他的儿子呱呱落地时本应守在病床前照顾老婆,但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找水任务,都没有回去看儿子第一眼。现在,孩子差不多有6个月大了,韦工见孩子的次数都是屈指可数,抱孩子的姿势更是生疏不已。每每说到此事,韦工都愧疚不已。 溶洞调查精定位 大石山区岩溶发育,溶洞、消水洞、天窗等地质点分布比较多。不过,这些平凡的地质点,在找水专家看来却往往成为是否能够成功找水的点睛之笔。 如何能点石成金?那自然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对于在大石山区天天为找水而奔波的地质队员来说,进天窗,爬溶洞,这些都已经是家常便饭了,但消水洞是个例外。从地质构造来说,消水洞有的可能是地下暗河,一旦钻孔定位准确,钻机能正好打中暗河靶心,那么老百姓就能够喝上干净水了。所以,找水队员们下溶洞的次数之多,连他们自己都记不清了。“至少有上百个吧,反正基本上是每周要下2个左右。”队员们如是说。 在隆林县德鹅乡弄杂村下岩脚屯,找水队员韦建发和邓晶在野外进行缺水村屯1∶1万水文地质调查时,遇到了一个位于半山腰的天窗。为了进一步调查此处岩溶发育情况,邓晶决定下到天窗内部进行实地考察,韦建发和村民在洞口接应。 天窗口径很小,只容一人通行。他们在洞口拿着手电筒往里照,光源都无法到达洞底;拿小石子轻轻抛入,很长时间后才能听到“扑通”的入水声。为了确保安全,该屯屯长叫来了七八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由他们在上面帮忙拉绳,邓工则用绳子吊着进入天窗。他头上戴着安全帽,卡着手电筒,帽里夹着纸、笔和罗盘,嘴里叼着照相机,手里抓着皮尺,身上和腿部勾股处绑着粗麻绳,在11月深秋的凉风中,和着村民们的吆喝声,缓缓地进入天窗内。天窗很深,岩壁不仅湿滑而且有尖锐的突起,还时不时地有蝙蝠飞出,条件相当艰苦。邓工一边往下滑,一边躲避着尖锐的突起,在下到45米深时终于到达了水面,在观察了水面无异常状况后,他毅然跳进了水中,然后用罗盘进行定位,并用手电照亮开始进行记录,最后用嘴里的相机拍照存档,之后让村民把他拉上去。在吊绳上到20多米的时候,因为拉绳人的疲惫乏力,便让邓工双脚撑着岩壁,让他们稍事休息。1分钟、2分钟、3分钟……洞外短短几分钟的休息时间,邓工却因为被吊起身体的失衡,双腿支撑的艰难,感觉度秒如日。好在几分钟后,村民们又继续开始了拉绳工作。出来后,邓工两腿发软,全身湿透,坐在洞口歇了好一会儿才能站起来继续工作…… 每每回忆起下洞经历,邓工都感叹不已:“每次从洞里上来都后怕,总是对自己说,下次再也不下去了。但每次看到天窗、溶洞,还是要进去,不然,我怎么能证明自己的水文猜想?”也就是靠着这股“拼命三郎”的精神,在下岩脚屯,他们依靠罗盘精准的定位,一击即中,打出了一口20吨/时的水井,造福了一方百姓。 在隆林县蛇场乡马场村大坝屯,找水队员零军平和阳克青也同样为了调查水流,在溶洞里“奋不顾身”。 为了了解大坝屯的水文地质条件,零工和阳工在村民的带领下,来到了大坝屯周围的溶洞前。溶洞口很窄,仅容体型消瘦的一人攀爬而入。零工和阳工在洞口观察了一阵子后,决定深入洞内探明情况。他们一前一后地相继爬入布满淤泥的洞内,遇到窄的地方,就动用股间和腿部的力量一点点地挪进;遇到竖着的小缝隙,他们则猫着腰紧贴岩壁侧身穿过。为了能让测量更加准确,他们都会先推动皮尺和地质锤先行,然后再10厘米10厘米地缓缓推进,同时口含纸笔,依靠着头顶的手电筒照亮进行记录。在经过漫长的隧道勘查之后,他们爬到了溶洞的终点:一个三四层楼高的大溶洞,里面水深有七八十厘米,并且是活水。零工和阳工一下子就激动起来了,这个屯有希望了。 在做好罗盘定位和皮尺测量之后,零工和阳工就按照原路爬了出来。他们囫囵吞了几口水和面包,便马上打开电脑开始进行数据整理,了解溶洞发育、地下水位埋深、水流方向等,整理资料后发现溶洞中的水发育在山崖上,没有施工条件。于是,他们通过水流投影在宽阔的地方布置物探剖面,最终通过物探确定点位,在300多名苗族老乡的期盼中,为大坝屯打出了一口14吨/小时的井,彻底解决了他们饮水难的问题。 吃水不忘打井人 在找水打井的过程中,除了高标准的技术考验,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让队员们记忆深刻外,最让他们难忘的还要数老乡们渴望水的眼神。 “每每看到他们渴望出水的眼神,我们都巴不得一分为二,早点把水井打出来!”找水队员如是说。 崇左市江州区濑湍镇仁良村岜傲屯是一个有着400多人口的屯子,离江州区只有十几公里的路程,每天都有公交车从这里经过到达崇左市汽车站。可即便是交通如此发达,这里缺水的问题还是一直无法得到解决。 在岜傲屯,除了每家每户在后院都摆放着大大小小的承水缸之外,屋顶均一律修成平底,四周再用水泥围砌,只为了能在下雨天时能够承接雨水,再用管子自屋顶连着屋后水缸,是村民们平日里用以生存的“自流水”。 对于水的使用,村民们可都是精打细算的,自流水一般都用来洗菜、洗脸、洗手,洗完菜之后便用来洗衣服。为了省水,他们洗衣服时大多是空洗,并不会用到洗衣粉之类的清洁剂。最后,洗衣剩下的水便用来喂牲口或者浇灌。在旱区,滴水贵如油,滴滴都必须用在刀刃上。 即便这样节省,还是无法满足村民日常对水的需要。为了生存,村民们不得不每月都用牛车去周边村镇买水喝。一车能拉4吨水,就得花130元钱,再配上自家的“自流水”,每个月小心紧凑地省着用,人少的家庭刚好满足生活。一旦家里来人或者有事情需要勤洗澡的话,随便用用也要用去两三车水,对于这个每户年收入仅靠甘蔗挣1万多元的屯子来说,实在是人生多艰。 因为缺水,屯里的人都要花钱买水,经济负担非常重;还是因为缺水,让岜傲屯的甘蔗收割都受到了严重影响。由于该屯地处中越交界的边境,大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收割甘蔗时都是请四处打零工的越南妹来进行。平常的村子,越南妹去帮忙收割,是每小时六七块钱,做完一天的工,再包越南妹两顿饭 洗澡就能解决了。可因为岜傲屯缺水,越南妹即便跟着牛车来到屯里,发现村民无法提供收割甘蔗后的洗澡用水后,就立即扭头离开。即使工钱加到10块钱一小时,外加20元钱都不愿意在此帮忙收割甘蔗。 为了能够尽快解决岜傲屯的缺水情况,找水队员在岜傲屯附近经过走访调查,外加结合水文资料调研,确定该屯地处纯碳酸岩地区,地形平缓,覆盖层较厚,下伏基岩裂隙溶洞水丰富。他们进一步通过物探手段,探测岩溶裂隙发育地带,有希望成井。随后,他们便用钻机在村子的竹林内进行钻进工作。钻机终孔后,他们发现溶洞裂隙中充填着大量的淤泥,用空压机洗井,但却因为泥量过多,无法成井,最终以干孔告终。守在钻机旁的岜傲屯屯长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然后一下子便栽倒在了岩石上…… 为了不辜负老乡们的期待,队员们再次仔细研究了岜傲屯的水文资料,坚信此地是能够找出水来的,只要能提高钻进工艺,巧妙避开泥巴充填,便能钻出清澈的地下水。在找水队员与村民们进行解释之后,便把打第一口井的钻机撤了出去,另外抽调一支技术更熟练的钻井队伍进来。虽然得到找水队员的口头承诺,但岜傲屯屯长看到钻机撤出心里还是一阵慌张,深怕找水队员们再也不进来了。由于下雨,延误了第二台钻机的进场时间,整整拖了10天才进到岜傲屯。这期间,屯长都无法安心入睡,一想到如果找水队员们不再进来,屯里还是没水的情景,他甚至萌生出“再也不干屯长”的想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二台钻机进场的第13天,终于成功打出了一口20吨/小时的水井。“感谢政府!感谢党!我们背了一辈子的水,没想到能在自家门口见到水,太谢谢你们了!”岜傲屯的村民们围着水井雀跃不已,老人们泪眼婆娑地连声道谢…… 所谓吃水不忘打井人,找水队员们每天不辞辛劳,奔波在村屯山间,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除了帮忙钻机进场外,还自发地给队员们送吃的。为了表达感谢之情,当地村民们还在屯里自发组织了一场文艺晚会,村民们亲自上阵,载歌载舞地答谢找水队员的恩情…… 每每谈到这些,找水队员们便都纷纷表示,这样的为民工程,即使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也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四队人才能在缺水村屯找水打井工作中屡创奇功。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