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杨冬生谈地质灾害防治浏览次数:568 发布日期:2015-01-22 分类:防灾减灾 “2014年,全年因灾死亡失踪人数首次降至个位数(7人),创历史防灾最好纪录;全省21个市(州)地灾群死群伤事件‘零发生’,16个市(州)实现‘零死亡’,特别是全省再建重大工程领域及雅安、汶川两个地震灾区均无1人因灾死亡失踪;全省实现地灾成功避险82处,避免6388人因灾伤亡。其中,甘孜州丹巴东谷乡‘8·9’特大泥石流灾害成功避免651名群众因灾伤亡,国务院领导批示推广成功经验。”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作为全国地质灾害最为活跃的省份,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杨冬生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典型发言,无疑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关注。 “近年来,受强烈地震和暴雨洪涝灾害等影响,四川省的地质灾害呈多发、频发态势。2014年,四川省面对主汛期雨情超历史峰值、灾害发生次数同比增加、灾害发生时间极为集中的严峻形势,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取得历史性突破,关键是我们构建和创新了地质灾害防控机制。”杨冬生表示,首先是创新统筹指挥机制。 四川省委省政府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升为“生命工程”。主汛期期间,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明确要求,各位省领导和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要到联系点督促党委、政府做好防灾工作;汛期,由省委常委办督促实行“一日两报告”制度。省政府每年投入10亿多元资金用于地灾防治,并专门成立了由常务副省长任指挥长的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连续7年将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灾害防灾避灾搬迁安置等纳入“民生工程”。厅党委创新推行“片区工作制度”,把全省分为5个片区进行预警会商、隐患排查、应急处理;面向全省实行汛期“一日一会商”和“一日一调度”机制,充分调动县、乡、村基层干部群众力量,为全厅、全系统、全社会打好防地灾总体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创新排查预防机制方面,一是公开防控信息。通过新闻媒体公开省级专职监测体系相关信息,把纳入省级专职监测体系的近6万名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面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形成倒逼压力,增强各级各地做好防灾工作的主动性;二是实施精准防控,对全省拉网式排查出的4.3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逐一确定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员和防灾措施,实现预案覆盖率、群测群防网络覆盖率、隐患告知率3个百分之百;三是细化防控措施,采取县级干部包乡、乡镇干部包村驻点的方式,将汛期防灾力量下沉一线,确保了在发布预警后的极短时间内,受威胁群众能够有组织地提前预防避让。 谈到创新应急预警机制时,杨冬生介绍说,一是推行群众监测,由政府提供公共岗位,省级按3000元每点的标准补助专职监测经费约1亿元,逐点落实群众专职监测员5万名;二是实施动态监管,按照动态排查、动态核实、动态监测、动态管理的原则,对威胁消失的隐患点该销则销,对威胁变小的隐患点分类控制、分级管理,增强了防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科学前置预警,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测体系,与气象、测绘部门联合建立起气象和地理信息实时共享平台,按照1小时一更新的频率,实时动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2014年,他们累计发布120.2万条,为实现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创造了条件。 “在创新联动防治机制方面,我们一是强化防灾演练,坚持防灾演练常态化,2014年共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11537场,参加演练干部群众近166万人;二是深化应急驻守,引导市、县与省内87支专业地勘单位开展战略合作,组织了共计约500名专业技术人员驻守各地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督导;三是推动联动防灾,着力构建国土资源、气象、水利、能源、旅游等多部门防灾联动机制,通过联合发文、检查督导等方式,共同做好特殊时期、重点项目和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杨冬生介绍称。 “尽管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四川省地质灾害高发、易发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防灾形势依然严峻,防灾任务仍然繁重。”杨冬生话锋一转,颇感压力地说,一是全省山地丘陵区占比93%,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更是占全省总面积的45%,现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就有4.3万处,直接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达220万人,大量的地质灾害隐患需要采取防治措施,投入需求巨大;二是防灾工作涉及面广,基层防灾意识和能力亟待提高;三是相当一部分人口仍然居住在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内,不少建设活动也只能在地质环境较为脆弱的地方开展,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仍处于高风险态势;四是四川特有的Y字型活动断裂段上,仍然分布着数百个山区县城和集镇,面临着巨大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防范风险。 杨冬生最后建议,一是当前已着手开展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对于我们西部地质灾害大省防灾减灾意义重大,亟需国土资源部在技术和资金项目等方面持续给力;二是全国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工作的深入推动及规范有序开展,急需全国性的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标准、配套激励政策,以强化制度供给;三是积极引导地质灾害防治由灾后处置向灾前预防转变,重点是以项目安排为导向,以整合相关资源和出台配套政策措施为抓手,大力推动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工作的深入开展。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