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沂徐淮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水文地质调查顺利开展浏览次数:620 发布日期:2015-05-25 分类:勘查 淮河流域沂徐淮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水文地质调查是由地调局南京中心承担,由地科院水环所组织实施,隶属于“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的一个工作项目。 按照项目工作方案,项目工作区为安徽省阜阳县幅。自项目工作开展以来, 通过对以往成果资料以及本次调查结果分析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共收集了大量的各类钻孔资料,地下水质分析资料以及有关土地利用、气象水文、地表水和地下水位监测等资料。同时,在工作区内进行了1∶5万水文地质综合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地形地貌、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农作物种类及其分布面积以及农药化肥施用等情况的调查、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补排关系、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与地下水开采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此外,还调查了地表水污染点、排污口、固体垃圾堆放点、废弃工业企业场地、禽畜养殖场等各类污染源分布状况。 在项目工作实施过程中,还结合项目工作需要以及实际农田供水需求进行了水文地质钻探。此外,还进行了工作区地下水含水层结构模型专题研究、农作物与地下水作用试验等专题研究。目前该项目共完成,1∶5万水文地质调查420平方千米、物探60点、水文地质钻探600米、地下水样品测试(全分析)20件、地下水动态监测1200点次。取得的主要阶段性进展为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查清了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特征 结合本次施工的水文地质钻孔资料,并在系统综合分析整理工作区内以往大量钻孔资料和第四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工作区内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 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水力特征及其与大气降水、地表水的关系自上而下划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赋存于50米以浅的全新世、晚更新世地层中,与大气降水、地表水关系密切,按上下关系可称其为第一含水岩组(浅层);深层地下水赋存于埋深50米以下的地层中,与大气降水、地表水关系不密切。 基本查清了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 含水层组之间的水力联系方式主要为越流,南部近淮河地区局部地段可能通过“天窗”发生联系,其强弱主要取决于两个含水层组之间黏性土层空间分布的连续性、厚度和黏性。第一含水层组与第二含水层组地下水的水力联系,第二含水层组与第三含水层组之间的水力联系施工“探采结合”孔,以解决农田灌溉。 结合工作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际需要,施工“探采结合”水文地质钻孔4个,总出水量3200立方米每天,解决约210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进行了主要农作物生长适宜地下水位埋深专题研究 本项专题研究的目的是以包气带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地下水位埋深与变化及其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为理论依据,研究地下水水文过程的改变对农作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不同农作物的适宜地下水位埋深及其对地下水的利用量,从而避免因地下水的不当开采造成的生态损失及最大程度的保证农田灌溉排水的效益。 开展了典型区“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规律研究、典型土壤区旱作物不同生长期对地下水利用规律研究,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研究适宜的井灌井排技术及适用的井型和成井工艺。 选取工作区三种主要旱作物(小麦、玉米、大豆)为试验作物观测记录各作物根系发育情况等指标,并分别计算各作物在不同生长期对地下水的利用量。记录并统计各作物考种产量,进行不同作物产量与地下水位埋深关系的研究,确定各试验作物最适宜地下水埋深。 试验共分三期进行,第一期为玉米种植试验,已完成,2014年至今年又进行了小麦和大豆试验,目前,试验工作仍在进行中。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