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李烈荣呼吁:加强地方病区水文地质调查

浏览次数:740  发布日期:2008-03-13  分类:专业领域/地下水
记者赵凡报道,在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李烈荣呼吁,要加强地方病区水文地质调查,以保证地方病区群众长期饮水安全。他说,开发利用地下水是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地方病区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而地下水含水层分布广泛,储存空间大,时空调蓄功能强,开发利用方式多样,即适合分散居住和小村屯的人畜饮水问题,又可解决人口集中村镇的人畜饮水问题,工程相对较为经济且效益持久,对解决病区饮水安全有一定优势。我国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就完成了1:2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基本掌握了地下水的区域分布规律和资源状况。1999年以来,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中开展的1:25万水文地质调查,对区域地下水资源进行了重新评价。但地方病的流行与所处地区地质环境关系密切,以往工作是局部的、非持续的,往往缺乏系统性,难以达到体面、系统认识地方病的目的;由于工作精度限制,具体地区的地下水分布、赋存规律、资源量及开发利用的条件不明,难以指导病区的地下水的水文地质调查非常重要,要针对不同地方病区的特点,开展饮用水安全示范工程,继而全面推行。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达不到饮水安全标准的3亿多农村人口中,仅饮用氟、砷含量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就有6000多万人。地方病几乎在每个省(区)都存在,而经济不发达、同外地物质交流少、卫生保健条件不良的地区尤其多发。多年来,尽管国家十分重视地方病防病改水工作,改水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问题依然存在。目前我国采用改水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通过建设水利工程引地表水置换病区饮用水源。这比较多地适用居民集中居住的村镇,对分散居住、地形条件复杂的地方,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二是通过打井开采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地下水。而采用这种方法,基础水文地质工作非常关键。如果致病含水层与非致病含水层叠置或交错分布,一旦对该地区的含水层分布及特征不清,要么就会因为取水层位选择不当而不能达到改水目的,要么无序开采且水井成井质量差而使含水层之间地下水相互串层,使非致病含水层的水受到污染。(2008.3.6,中国国土资源报,2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