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步入“新常态”浏览次数:511 发布日期:2015-07-10 分类:防灾减灾 图为会议现场。为代表们实地考察湖南省韶山烈士陵园滑坡应急治理项目。 7月9日中国地质灾害防治施工和监理学术交流会在长沙市召开。交流会由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主办、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学会承办。来自全国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150多名专家,围绕防治工程技术的发展、典型工程分析、工程质量管控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据介绍,针对滑坡、泥石流、崩塌、陷落、矿业开发和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特点,我国目前已发展了锚索、抗滑桩、格构锚固、格栅坝、藤立方、桩锚板、谷坊工程、注浆、主动和被动柔性防护工程等工程技术手段,并在野外调查中采用了手机、钻孔数字成像、GIS等现代技术,大大提升了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以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为例,据统计,1982年至2000年,因受自然灾害影响,库区发生重大崩塌滑坡七十余处。在两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施后,共采取工程治理措施499处、搬迁避让247处、监测预警135处,基本消除了受175米水位影响的崩滑体、塌岸灾害,消除了大量危及移民迁(复)建工程、城镇、港口码头、公路等的地质灾害,连续七年地质灾害零伤亡。 在工程技术不断丰富的同时,我国有关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发展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也在不断丰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模式,也由原先单一的事后治理向事前预报、事后治理相结合的新模式转变。据统计,2014年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417起,避免人员伤亡33723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8.1亿元。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