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谈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浏览次数:737  发布日期:2010-07-21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极端天气,大旱在前,继之以持续不断的强降雨,部分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群发。 今年上半年的地质灾害形势令人担忧。1~6月的统计数字表明,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9552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147起,326人死亡、138人失踪、24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8.61亿元。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是2009年同期的10倍,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也大幅增加。 日前,记者就地质灾害防治问题采访了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结束采访时,他告诉记者,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群测群防一直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针对今年特殊的灾情,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关凤峻:面对今年特殊严峻的防灾形势,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国土资源部党组先后作出一系列工作部署。 一是精心部署。从年初开始,通过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全国地质环境管理高层研讨会、玉树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总结会、三峡库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西南抗旱找水打井总结会、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紧急行动部署动员视频会议、地震灾区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等会议,反复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和落实。多次发文、发电,要求各地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联合交通、铁道部门对公路、铁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要求。 二是检查督促。多次派出部领导带队、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合工作组,赴各地检查指导工作。玉树地震后,第一时间抽调青海、甘肃、陕西340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针对灾情,多次启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截至目前,已直接派出工作组近百次。 三是抓住重点。针对地震灾区和三峡库区,6月8日从部系统选派150名精干专家,汛期期间对汶川、玉树地震灾区和三峡库区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巡查工作。针对南方强降雨地区,先后多次启动地质灾害应急四级和三级响应,派出工作组赴福建、广西、江西和四川指导抢险救灾工作。在此基础上,又将全国18个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划分为7个片区,每个片区明确一支应急专家队伍,帮助和指导开展地质灾害防范和应急处置。 在这样的工作力度下,虽然我国部分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群发频发,但是今年成功预报地质灾害的成效十分显著。1~6月全国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477起,避免人员伤亡14839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74亿元。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数量历年最多。 记者:根据从1999年以来的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全国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4万多处,这么多的灾害点,地质灾害防治怎么防? 关凤峻:目前看,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群测群防。通过群测群防,仅2006~2009年,全国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920多起,避免了9万多人的伤亡,减少直接经济损失11亿多元。 记者:什么是群测群防? 关凤峻:就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通过接受培训,有组织地参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预防,及时捕捉地质灾害前兆、灾体变形、活动信息,迅速发现险情,及时预警,迅速组织疏散、转移,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一种防灾减灾手段。 群测群防的主要做法是,汛期前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形趋势,确定地质灾害监测点,落实监测点的防灾预案,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同时,县、乡、村层层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状,从县、乡政府的管理责任人一直落实到村(组)和具体监测责任人,从而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格局。通过这种责任制形式,明确了隐患点的具体责任人和监测人,保证各隐患点的变形特征能及时被捕捉,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 我国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等限制,目前我们对这些隐患点主要实施了“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工作。只有少部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采用专业监测,绝大部分的地质灾害隐患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全国目前有10万多名群测群防员,他们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不管是烈日炎炎、酷暑难耐,还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始终坚守在地质灾害防治的最前线。在群测群防这个貌似平凡,实际很不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值得自豪,更值得学习。对于他们,我特别感动和感激。就在上周,重庆市有位村干部,也是我们的群测群防员,在暴雨期间开展地质灾害巡查时,不幸被洪水冲走,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记者:群测群防是老方法,现在我们是如何加强这项工作的? 关凤峻:从2009年开始,我们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特别是规范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一是开展以县(区、市)为对象的群测群防的“十有县”(有组织、有规划、有经费、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建设,得到各地的积极响应,大部分省(区、市)出台专门的鼓励政策措施,首批已达标的321个“十有县”已于2009年12月公布。二是开展基层国土所地质灾害“五到位”建设。就是对辖区内居民建房,地质灾害隐患简要评估到位;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员联系到位;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巡查到位;对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材料发送到位;发生地质灾害灾情险情预案和人员到位。总结来讲就是要做到评估、巡查、宣传、预案和人员到位。三是建设地质灾害防治“五条线”。第一,努力改变国土资源系统地质灾害管理力量上下“倒三角形”结构的现状,督促市、县两级增加人员配备,建强行政管理一条线。第二,在已有的部分省(区、市)、市、县地质环境监测站基础上,推进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的全面建设,建实事业支持一条线。第三,完善部级应急中心组织建设和支撑机构建设,细化应急响应工作各项规章制度,推动省级应急中心建设,建立应急处置一条线。第四,建立部级和省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队伍,鼓励市县组建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队伍,建成专家咨询一条线。第五,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协会,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危险性评估、勘查、设计、监理和施工各项资质的监督管理,努力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工程质量,建设中介服务一条线,即行政管理、事业支持、应急处置、专家咨询、中介服务五条线。 下一步工作,我们计划要以村支部书记、村长、村民小组长为主,进一步充实群测群防员队伍,给他们一定的待遇和必要的设施。实践证明,村支部书记、村长和村民小组长是群测群防员最合适的人选,他们了解当地情况,熟悉村民,富有责任心。让他们担当群测群防员,一旦遇有灾情险情最方便报告乡镇政府,便于最基层政府立即组织抢险救灾。 我国地质灾害多,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 记者: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地质灾害这么多? 关凤峻: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70%,地质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频繁,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且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 记者:有一种说法,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的点大部分都不是已经发现的隐患点,都在调查的范围之外,这是怎么回事? 关凤峻:这个问题很现实。确实,从各地反馈的情况看,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的点大部分都不是已经发现的隐患点,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因为对于已经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我们都采取了监测预警的措施,正是群测群防发挥了作用,所以这些隐患点成灾时很少导致人员伤亡。各地成功预报地质灾害的事件也主要发生在这些已发现并被监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上。二是我们目前开展的地质灾害调查排查巡查等工作,还是比较初步的,工作的精度、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只完成了地表调查工作,对于房前屋后小开小裂小缝,还能基本查清,但对危害人员集中区的较远距离的、具有隐蔽性的、成因比较复杂的地质灾害隐患,依靠目前的工作程度是不可能查清楚的,近两年来发生的重庆武隆和刚刚发生的贵州关岭高位高速远程滑坡,就属于这种情况。 记者:既然精度太低,为什么不能提高调查精度? 关凤峻:这是我们下一步要努力的目标。近年来完成的普查,主要是依靠专业队伍。对于我国地域辽阔、山地丘陵区面积大、地质灾害隐患众多的实际情况,仅仅依靠专业队伍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范围更广、精度更高的调查,所以我们打算充分发动相关部门、基层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面上的调查、排查,把专业队伍的力量集中在开展详细调查和提高调查精度方面。在我国部分地区,比如三峡库区,2001年至今,我们在地质灾害基础调查、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和避让搬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专业监测网络和群测群防网络,库区各县(市、区)的防灾能力水平大大提高。库区地质环境脆弱,本来就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同时三峡水库175米蓄水后水位涨落变化导致防灾形势异常严峻,但由于各方面高度重视,资金、人员、措施等比较到位,三峡库区已经连续7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记者:如何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关凤峻:我觉得,一是要提高自身的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学习地质灾害预防、辨别、避险、自救等应急知识,提高临灾自救和互救能力。二是在强降雨期间,要提高警惕,注意自己的房前屋后,一旦发现房子开裂、坡脚隆起、坡顶下陷等现象,在报告地方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同时,迅速转移避让。三是进行建房等工程活动前要开展地质安全评估,不能盲目切坡,避免人为引发地质灾害。 记者:是不是只要我们工作到位了,地质灾害就不会发生了? 关凤峻:我认为,还不能简单这样看。首先,总的来看,崩塌、滑坡、泥石流首先是一种地质作用,是自然界自我平衡的一种方式,因为发生过程中使得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才成为地质灾害。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事件是大自然的永恒法则,是不可避免的。比方说,今年上半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群发频发,主要是受强降雨天气的影响,人为因素占的比例很小。其次,地质灾害的发生有着复杂性、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受认知程度所限,我们对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性尚未完全掌握。一方面,仍然有众多的地质灾害隐患未被发现;另一方面,受科学认知程度和地质灾害诱发因素的复杂性影响,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也会随时加剧发展导致灾害。6月14日,四川甘孜康定捧达乡金平电站滑坡,工地后方的泥石流沟已经被严密监控,却未料到河沟对岸山坡100米高处,发生高位滑坡,滑坡体飞过河沟压塌了工棚,导致了23人死亡。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着力点在于,全力以赴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想方设法、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有效的防灾措施,认识灾害、防范灾害、避让灾害,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在地质灾害面前,我们必须认真履行职责 记者:您认为目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关凤峻:对于这方面,我们现在正在认真研究和思考,已经有了初步的看法,防灾体系和机构不健全是当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最大问题。 我们认为,地质灾害现在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自然灾害,今年暴雨导致人员伤亡的,90%由于地质灾害。但地质灾害防治现在的指挥协调能力、应急反应能力、调查监测能力等都还有很多不相适应之处。 地质灾害防治关键在基层,而我们基层最为薄弱。我们理想的状态是要加强市(地)、县(市)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形成中央出资由专业的地勘单位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由市(地)、县(市)两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监测机构承接,根据群测群防员分布,划定每个群测群防员的监测区域、监测隐患点、巡查路线等,交给群测群防员使用,群测群防员发现灾情险情立即报告乡镇政府,乡镇政府应急处置,处置不了的上报县(市),县(市)指挥监测机构应急处置,到了市(地)一级绝大多数都能处置了,遇有特别重大,需要专业机构处置的,市(地)政府指挥驻在地的地勘单位处置,市(地)、县(市)两级政府负责对所在地的铁路、公路、水电等生产和建设施工单位指导、检查,落实防灾减灾责任。这样就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防灾体系。其中关键的是要支持市(地)、县(市)两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监测机构建设。 记者:地质灾害防治跟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有怎样的关系? 关凤峻:目前地质灾害的基础调查工作是由中央财政出资组织实施。而监测预警、群测群防、临灾避险、应急处置、抢险救灾等大量工作,实际上都是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和承担的,没有各级政府的领导和组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不会取得现在的成绩的。各级政府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明确规定,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职责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还规定,水利、铁道、交通等相关部门要在部门职责管辖范围内做好地质灾害调查排查、预案编制、监测预警和排危除险等工作。国土资源部也曾多次和铁道、交通、教育、安监、建设、教育、旅游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国土资源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主要是做好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工作。 实际工作中,只有地方政府真正负起防灾主体责任,才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比方说临灾避险、抢险救灾时,只有基层政府才有能力组织和动员相关部门和各方面力量参与救灾。 记者:那么,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在这方面要做什么? 关凤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社会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调动政府多个部门和有关单位、群众,甚至全社会的力量,这不是哪一个部门所能够做到的,因此必须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和领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在基层,落实的关键在基层,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 我认为,基层政府主要需开展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制定防治方案、落实防灾责任。总结分析以往工作,研判预测防灾形势,在此基础上对工作作出部署。通过签订防灾责任书,从上到下,层层落实责任。对监测责任人和防灾责任人进行公开、公示。二是汛前全面排查、完善应急预案。重点对人口密集的城镇、交通干线、河流两岸、工程项目施工场地和矿山采空区等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地段进行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处置的各项准备,汛中随时巡查、汛后及时复查,确保对情况时时掌握。三是加强预警预报、启动群测群防。部门合作开展会商,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及时启动群测群防,监测人员加强巡查监测,确保及早发现隐患,避免人员伤亡。四是强化应急值守、提高反应速度。坚持汛期24小时值班,信息上传下达通畅顺达,加强应急处置。五是强化宣传培训、普及防灾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提高干部群众的临灾自救和互救能力。 记者:作为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您怎么认识地质灾害防治这项工作? 关凤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直接保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一项实实在在、积德行善的事情,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我为能从事这样一项工作而感到无上光荣和自豪。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需要依法依规,落实责任,完善管理,并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意识,提高防灾能力。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同时也希望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都来重视和支持这项工作。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