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文明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浏览次数:576  发布日期:2015-07-27  分类:防灾减灾
    图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专家与云南省技术人员在昆明市东川区演练现场研判地灾险情与处置方案。 237人,3年内,完成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产品850份,成功避让突发性地质灾害3251起,转移避让受威胁群众19万人,编撰出版宣传挂图、科普读物164万套…… 这是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创造的业绩。自2006年以来,该院连续8年保持了中央国家机关和首都文明单位“双标兵”称号,先后荣获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全国总工会“先进职工之家”等诸多荣誉;“十一五”期间,获得国家科技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1项成果被评为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在今年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评选中,地质环境监测院荣获“全国文明单位”。 打硬仗,靠高度负责的精神支撑 地质环境监测院是忙碌的,汛期尤其如此。可以说,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 近年来,地质环境监测院积极主动开展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与服务工作,参与了几十起重大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 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4·14”玉树地震、2010年“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2013年“4·20”芦山地震,以及今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的8.1级地震等灾害中,都可以看见地质环境监测院专家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提供的应急技术支撑与服务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高强度、高难度的工作,不仅靠良好的精神状态支撑,更是靠一股高度负责的劲儿支撑。“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给大家营造好的工作环境,给大家加油鼓劲。”地质环境监测院党委书记张连说道。 多年来,地质环境监测院坚持党政工分工协作,齐头并进地抓“两个文明”建设,坚持做到五点:坚持院精神文明工作由“一把手”负责,组织机构健全,经费保障充分;坚持精神文明工作年初有计划,年底有总结,突出重点,有条不紊;坚持将精神文明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层层落实责任制,做到同时布置、同步监督、同等考核;坚持将精神文明工作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风建设、创先争优、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教育等活动相衔接、相互促进;坚持精神文明工作在创新中保持常态化,不断加强文明细胞建设。 在强化组织领导时,地质环境监测院积极培育核心价值观,建设特色文化。在辅导讲座、交流座谈、党日活动、知识答卷、演讲比赛等活动中,宣传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北京精神;在广大干部职工的办公桌上,最常见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0例》、《北京精神》等书籍。 在地质环境监测院的五楼会议室,“道德讲堂”不时赢得满堂喝彩。为了开好讲堂,该院制定了《道德讲堂实施方案》,明确了道德讲堂的工作目标、主要内容和主要环节,同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讲堂上,“弘扬家庭美德”、“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恪守科学道德、倡导科研诚信”、“中国梦我的梦”等主题活动依次展开,讲堂成为干部职工弘扬美德正气、提升个人修养的平台。 多年实践,院里逐渐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干部职工主动参与”的文化建设运行机制。在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反映地质环境监测与应急工作特点的院歌——《我们是注视地球的眼睛》诞生,这首歌获得国土资源部原创作品一等奖。 既注重创新,也注重传承,是地质环境监测院的一贯作风。说起来,监测院有40年的历史了。40年前,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部队改编为现在的地质环境监测院。40年来,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工作积淀了丰厚的精神财富。据张连介绍,目前《基建工程兵水文部队回忆史料丛书》编写工作正在开展。“我们要继承40年的发展历史,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三光荣精神’、‘链黄精神’。” 走到哪里,将文明带到哪里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进步才是真的文明。 在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老君堂村,地质环境监测院几乎无人不晓。自2008年起,该院与老君堂村开展精神文明城乡共建活动,每年提供资金10余万元资助老君堂村开展一项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累计提供资金90余万元。 雪中送炭的资金,帮助老君堂村完成了公共卫生设施、果园采摘路面硬化、供水设施维修改造、监控系统安装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该院捐赠的11台(套)计算机设备提高了村委会办公自动化水平。 针对老君堂村自然环境,地质环境监测院发挥专业优势,做了多项好事、实事: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和农业地质调查,设立了地质灾害隐患点警示牌;安装了自动雨量计,掌握当地降雨讯息,及时给村民以警示;完成的村域用地分类图和土地质量评价,为老君堂村规划果园经济提供了科学依据;精心制作了地质科普知识宣传展板,张贴在村文化广场,增强了村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7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老君堂村村民人均收入实现了大幅度增长,老君堂村荣获北京市生态村等荣誉,村两委分别获评为区、镇先进支部和先进村委会。 在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展的示范区共建活动中,地质环境监测院提供了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服务与支持,帮助地方建立地质灾害、地下水、矿山地质环境、水土地质环境、地面沉降、群测群防、国土资源综合监测等示范基地15个,提高了地方政府地质环境管理和防灾减灾能力,达到了互助双赢的良好效果。 共建只是地质环境监测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缩影。义务植树活动,捐款捐物活动,科普宣传活动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地质环境监测院已形成常态。据统计,3年来,院干部职工共向社会捐款12.9万元,捐物535件,捐书3000余册。在云南、四川等地开展的科普活动中,既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又有效传播了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意识、保护地球的理念。 文明,不只是两个字,它渗透在大环境的每一个角落。地质环境监测院每年开展“节能减排,保护地球”活动,如大院办公及生活区全部使用节能灯具,严格执行公务用车管理办法、开展“光盘”行动、“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倡议活动,倡议职工双面使用打印纸等。 文明,不仅在现实生活,也在“虚拟”世界中。该院建立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制定了《网络信息发布与服务管理规定》,对职工文明上网进行了规范,并运用局域网、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传播渠道,开展网络文明传播活动。 用无怨的付出、辛勤的汗水浇灌“文明之花” 软文化,硬实力。软实力,更是硬实力。 3年来,地质环境监测院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全力推进五个核心业务领域发展,地质环境监测预警水平和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强化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完成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研究,推动《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颁布,启动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 ——积极推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在中央电视台、地质环境信息网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3年来,完成预报预警产品850份,成功避让突发性地质灾害3251起,转移避让受威胁群众19万人;指导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预警预报。 ——为国家重大工程保驾护航。完成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累计完成管线线路超过6万千米。尤其是在三峡库区,建成了全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信息最翔实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对5386个地质灾害点进行监测和治理,保证了三峡大坝的顺利建设和后期安全运行,保证了长江航道的安全畅通,保证了库区移民安置的安全,创造了库区地质灾害多年来“零伤亡”的纪录,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示范与借鉴。 ——在历次抢险救灾工作中冲锋在前、勇于担当。在汶川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鲁甸地震等历次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院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该院领导和技术人员第一时间奔赴一线,第一时间提供技术资料,连续作战,开展应急监测预警、应急抢险排查等工作,为抢险救灾胜利和顺利开展灾后重建工作献最大力量。 ——创新科普宣传形式。组织实施科普宣传工程,制作了10集科普宣传片,并在四川、湖南等地电视台播放;编撰出版宣传挂图、科普读物164万套,免费发放给群众;定期发布地质环境管理数据信息、全国地质灾害情况、地下水监测数据等社会责任报告,提升了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我们是注视地球的眼睛, 我们是保护地球的卫兵;我们把握着地球的脉动,维护着地质环境的安宁。”唱着豪迈的歌声,地质环境监测院走在开拓进取的路上。每一项成功,后面是说不尽的付出;每一个数据,后面是数不尽的汗水。正是这无怨的付出、辛勤的汗水,让“全国文明单位”“这朵文明之花”在地质环境监测院灿烂绽放。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