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矿地融合之路 谋转型发展之策 ——江苏地调院探索地质工作新模式

浏览次数:547  发布日期:2017-03-20  分类:各省动态
    近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的2016年度省级地质调查院、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承担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的行业地勘单位和院校下设的地调院的评优工作中,江苏地调院获得优秀。在改革攻坚中,是什么使江苏地质工作走得如此坚定沉稳,如此铿锵有声?     需求调整 传统地质工作举步维艰 江苏省国土面积狭小,仅10.26万平方公里,城市化率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传统地质工作程度相较于其他多数省份明显要高。另外,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确定的重点地质找矿区域中,江苏省也处于次要地位。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对矿业开发及勘查投入的意愿显著降低,找矿投入不断减少。继续开展传统的不同比例尺区调、矿调、水文地质调查等工作也缺乏国土空间支持。从2016年开始,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单位不能直接承担大调查项目,需要通过投标形式获取,国家资金地方投向趋于分散,这种管理模式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调院获取国家地质调查项目的路径。    面对人地矛盾、生态压力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江苏地质人感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但是,就是这无形的压力推动着江苏地质工作不断摸索创新。     精准定位 在改革转型中推陈出新     要顺应供给变革,地质调查结构必须调整;要体现技术支撑职能,地质调查业务必须创新;要保持地质调查规模稳定,地质调查项目整合必须完善,固有的发展模式必须调整。     根据江苏省情和自身定位,江苏地调院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并不断推陈出新,寻求突破。    发展定位:聚焦(培育)政府需求、全面服务国土资源管理、注重成果应用和社会影响。    发展路径:服务城市化进程、向生态环境拓展,走“矿地融合”之路,在成果转化中彰显影响。    聚焦重大战略,敏锐捕捉地质工作的新机遇。在发挥中央地调资金的引领、撬动作用切入点选择上要更精准;在地方应用需求整合上要更主动。2009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地调院便及时向省政府建议在大规模区域开发建设过程中应重视空间布局与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的地质安全评价,应重视地质工作的基础先行作用。2013年苏南五市成为中国首个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江苏地调院又提出在建设过程中的空间优化、资源协同利用与生态重建时应进行专项地质认证。两个立项建议都得到江苏省政府的“积极回应”和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最终都以地调局与江苏省合作方式,分别于2013年和2016年成功启动了《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两个投资均超三亿的重大项目,分别奠定了“十二五”、“十三五”地调工作的主基调。以此为契机,寻求整合路径,积极推进延伸工作。     聚焦城市发展,集群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围绕制约城市发展的重大地质环境问题以及地质资源保障能力,在完成了苏州、镇江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之后,又相继实施徐州、泰州、宿迁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全面系统地开展了基础地质调查、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地质保障。在实施地级市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同时,又在小城镇综合地质调查工作开拓中取得突破。2016年正式启动泰兴市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其它若干地市也有呼应及推进之中,形成了集群式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局面,在服务于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为未来数年的业务稳定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聚焦生态文明,积极谋划地质工作改革转型。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及国土资源管理,江苏地调院拓宽服务领域,多途径申请项目。业务结构由传统的服务地矿管理的地质找矿、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拓宽至服务于土地管理的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耕地质量监测、土地质量整理、储备土地质量评价、农村(水利)土地确权登记等业务,项目来源多、研究方向广,走在全省前列。2016年,争取的大型土地质量调查类项目就有《江苏耕地质量提高与污染防治研究》、《耕地环境污染调查成果在基本农田保护与修复中的应用试点研究》、江苏省典型地区耕地重金属污染监测技术及预警研究、《江苏省耕地质量监测》等,土地质量监测、评价类项目占比已达强,地调项目结构明显优化,服务国土资源管理更为全面。     主动作为 全面支撑国土资源工作 在当前地质工作经费投入有所萎缩的形势下,江苏地调院积极拓展经费渠道:通过业务调整积极争取土地类经费,省投资以上项目强化市县二级经费配套。在国家投入下降的情况下,江苏地调院公益性地质科研工作经费规模不降反升,从2011年9638万元,上升至2016年15959万元,同比增加60%以上,队伍的公益性作用更加凸显。     矿地融合研究走在前列。推进“矿地融合”内涵深化被列入江苏省国土资源厅2017年7项重点突破工作任务之一,而江苏地调院也一直围绕矿地融合展开了一系列探索。江苏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对策研究课题凝练的决策咨询建议以及“矿地融合”推进得到了省领导的认可和相关部门的好评,省主要领导石泰峰省长给予亲笔批示,并被省政研室评为优秀成果;江苏省国土(耕地)生态地质环境监测连续三年成为江苏省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在江苏省研究落实“土十条”过程中很好地发挥了参谋作用,被省环保厅列为“土十条”重要支撑单位。同时,实施了江苏省“十三五”国土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等一系列服务土地管理项目,针对江苏省耕地土壤重金属、有机毒物等污染及其它相关影响耕地质量保护、生态安全的问题,在全省范围内布设土壤监测点进行常规动态监测。初步查明江苏省耕地重金属污染与有机污染的基本情况,编制全省土壤环境监测年报,提出耕地质量保护和土壤修复建议,初步探索了调查评价、规划、合理利用与修复、整治全过程的“矿地融合”,土地管理工作走在前列。    成果转化应用彰显实力。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对服务沿海发展空间布局与重大工程地质安全、岸线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综合管理以及地质环境保护与防治等四大领域的成果表达方式进行了创新,通俗易懂好使用,将地下水、滩涂、地下空间等方面的相关建议及成果呈送各级政府部门,有的已被采纳。江苏省委在文件中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在开发建设中重视沿海综合地质调查成果的应用。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积极探索后工业化时代地质工作模式,编制完成《苏南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图集》,作为“百年地调”献礼成果;以苏州市和宜兴市作为中心城市及典型县级市的试点先行开展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打开了地质调查成果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快速合理应用的突破口,研究成果在苏州、宜兴市县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及苏州高新区“两规合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数据支撑作用。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按照出城市地质精品的要求扎实推进,努力推进成果应用,如徐州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根据地方建设需求,已应用到地铁一号线建设及观音机场二期扩建工程中。    相得益彰 队伍综合建设能力提高 江苏地调院在科技创新的进程中,既锤炼了队伍,又涌现了人才,促进了全院全面发展。     构筑科技人才高地。在实施重大项目的历练中,江苏地调院名副其实地成为全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技术支撑。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4名,1人入选国土资源部第二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名单,2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名,“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五期第三层次培养对象6名,1人获全国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等。    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国土资源先进单位、全国院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功勋集体、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先进集体、全国地质找矿先进集体、全国公益性队伍能力水平A级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省部科技成果丰硕。多年来获各类科技奖项137项,其中省部级奖项32项,国土资源部规划司成果奖17项,厅局级奖项88项。     新时期,江苏地调院将继续贯彻“中央牵头、地方配套、公益先行、市场跟进”的方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地调局项目为引领,以省市项目资金跟进为原则,以社会广泛应用为目的,将地调项目整合、做大、落地,力争在现代地质科学工作中起到示范作用。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