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首次发现白垩纪鸟类足迹化石(2)

浏览次数:591  发布日期:2018-01-10  分类:地质遗迹和化石
现生的滨鸟类      2017年7月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大一学子陈星儒以及另外4名学生,在陈宝国教授的指导下,在西藏昌都丁青县进行社会实践。一日,队员央金卓嘎在丁青县一处山坡意外发现了一块满是虫迹的砂岩,上面的奇怪凹坑吸引了大家的注意。“难道是恐龙的足迹?”陈星儒告诉记者,“我听过一些恐龙的讲座,知道在中生代地层较为容易找到这些动物的足迹,遗憾的是,当地没有找到更多。”  回校后,陈星儒和同学徐焓天找到了该校研究恐龙足迹的邢立达副教授请求鉴定。“这不是动物的足迹。”邢立达很快就否定了,“应该是一些沉积的构造。”正当学生们失望之余,邢立达眼前一亮,就在“足迹”的旁边,有两个非常不起眼的三趾型印迹。“那是典型的鸟类足迹,只是大家都被旁边很深的大‘足迹’吸引,没有留意到而已。” 邢立达回忆道。  经过细致的研究,这些鸟类足迹可以归属到韩国鸟足迹。韩国鸟足迹最初发现于韩国咸安郡,是一类非常典型的中生代鸟类足迹,化石表面还有很多无脊椎动物的潜穴,很可能是蠕虫等动物留下的。韩国鸟足迹属于鸻鹬类足迹,鸻鹬类在英文中被称为Shorebirds,直译为滨鸟类。这些鸟类中最大的不过体长70厘米,体重400余克,因此也称之为小型涉禽。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大部分时间栖息于各种湿地,典型栖息地包括滩涂、盐场、淡水湖、咸水湖、湿润的田地和草地的浅滩部分,主要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食,一般跗跖部和喙较细长,便于其在湿地活动和觅食,绝大多数种类有迁徙习性。  “这些由大一学子发现的韩国鸟足迹,是昌都地区,乃至西藏在白垩纪存在过古鸟类的首个确凿证据。这在古生物地理分布、古环境复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作者之一、权威恐龙足迹学者洛克利教授说。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