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丰硕

浏览次数:610  发布日期:2018-01-15  分类:勘查
  日前,记者从陕西省地质科技成果交流会上获悉,近3年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积极深化基础地质研究及科技创新改革,实施“12253”工程,不断优化技术、人才、资金等结构,整合优势兵力,在较短时间内,承担实施的中央和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研究项目70余个,新发现了陕西汉中天坑群、陕北丹霞地貌景观、关中地区富硒区、关中浅层地温富集区等,取得了一批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  由该院主持编纂的《中国区域地质志·陕西志》《陕西省矿产志普及本》两项地质矿产编著成果正式出版发行。这是陕西省最系统和权威的国家基础地质数据和面向公众的地质矿产科普读本,也是全省进行经济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与生态保护、科学研究与地矿科普的首要参考资料。  通过陕西南部地质遗迹调查发现了汉中天坑群。完成初步调查5019平方公里,在汉中一带新发现200余处地质遗迹,其中天坑49处、直径50~100米的漏斗50余处、洞穴50余处、其他岩溶地貌景观60余处。汉中天坑群是北纬32度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区最北界首次发现的岩溶地质景观。  通过陕西区域地质遗迹调查,在陕北及渭北地区发现了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带。此次发现的丹霞地貌景观带南北长750公里,东西宽10公里至70公里,由北向南呈“S”状展布,形成了黄土高原上一道红色的地质遗迹景观带。该丹霞地貌地层为下白垩统洛河组,以谷系形式成群连片出现,有别于南方丹霞的地貌景观。  通过关中—天水经济区(关中盆地)富硒区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等项目发现了大面积富硒基本农田,圈定成片富硒基本农田总面积248.69万亩,其中三原-阎良地区178.11万亩、周至—户县地区64.99万亩、临潼地区5.59万亩。通过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取了关中地区土壤中氮、磷、钾、有机质、pH值等常规基础数据,初步了解到冲积物中的硒和“煤粒”中析离出的硒是形成富硒土壤的根本原因,首次形成了土地质量与地球化学数据库示范,建立了土地的科学利用和土地管理“一张图”。这些数据对发展生态农业和防治土壤污染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通过陕西省大中型城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发现了众多的适宜开发利用的浅层地温富集区。首次查明了全省11个大中型城市200米以浅岩土体热物性,划分了变温带、恒温带和增温带,定量化给出各分区的传热系数,评价了含水层回灌性能、地下水结垢性和腐蚀性。首次建立了全省地温监测网。调查结果表明,全省地热能开发及环境保护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另外,该院通过生态脆弱区采动损害规律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为陕北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提出了优选方案;在实施完成的各类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发现了油页岩、煤炭、铌、铷、钨、钼、铅锌、金、重晶石等矿产成矿远景区。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