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矿山焕生机(3)浏览次数:1967 发布日期:2018-03-20 分类:重大成果 危机矿山找矿新探获的资源储量,大幅提高了后备资源,平均延长矿山开采年限17年,使219座濒临破产的危机矿山起死回生,直接稳定矿山职工就业60余万人,拉动就业132万人,潜在经济价值2.5万亿元,为国家提交了解决危矿问题的答卷。 其中广西铜坑锡矿、山东三山岛金矿、辽宁白云金矿、甘肃格尔珂金矿、江西银山铜矿、山西支家地铅锌矿等45座矿山,新增资源储量达大型—超大型规模;湖北鸡冠咀铜矿、安徽铜山铜矿等80座矿山,新增资源储量达中型规模;94座矿山新增资源储量达小型规模。新增的备案资源储量中,铜新增338万吨、钨42万吨、锡35万吨、金636吨、银9229吨、铅锌816万吨、原煤54.5亿吨、铁矿石9.95亿吨、锑34万吨、磷矿石26348万吨、石墨386万吨、锂2664吨、铍7004吨。 创建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方法体系,为我国勘查区找矿提供理论指导 找矿突破的实现,源于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 就传统的找矿工作而言,一般情况下,找矿勘查程序是:选区,地质填图、物化探扫面,探矿工程验证,三步勘查工作做完后,有的发现了大中型矿产地,但大多数情况只见到矿化蚀变或零星工业矿体。因此,有大中型矿床找矿成功率仅有5%一说。 上述三步勘查工作做完以后,很多勘查工作仍然处于茫然状态。接下来的工作,要么把找矿突破的希望寄托于深部物探、化探方法的应用,要么根据勘查人员的实践经验提出可能的找矿设想,要么通过岩矿测试取得的数据,与已知矿床模型进行对比预测。但这些做法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在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的实施过程总,通过对大量典型矿床的深入研究总结,项目组认为,找矿工作之所以发现规模型矿床的成功率较低,是因为忽视了成矿地质作用固有标志的评价。于是,研究人员以勘查区大比例尺找矿预测为出发点,以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内因)和成矿地质作用(外因)的关系为切入点,以成矿物质迁移、沉淀集聚为研究对象,研究成矿过程中的普遍规律作为找矿预测标志,创建了以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研究为核心内容的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体系。 与国内外现有的成矿预测理论相比较,这一理论体系实现了矿床学、矿床地球化学等基础理论研究和矿产勘查的有机结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