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集团宝日希勒露天矿投入3亿元打造绿色矿山

浏览次数:567  发布日期:2018-08-20  分类:矿山地质环境
 记者近日在采访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国家能源集团神宝能源公司宝日希勒露天煤矿时了解到:近年来宝日希勒露天煤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护草原生态,投入3亿多元进行绿色综合治理,打造绿色矿山,不断探索绿色矿山建设发展之路,取得较明显效果。  据介绍,宝日希勒露天煤矿地处呼伦呼伦贝尔草原东部,1998年开工建设,2005年划归原神华集团,资源储量16.22亿吨,煤种为优质褐煤,煤层赋存条件稳定,国家核定年生产能力为3500万吨,采用单斗—卡车工艺。  据神宝能源公司负责人介绍,在风景秀美的大草原上开发矿产资源,保护好草原生态是必须狠抓落实的大事。近年来特别是开展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以来,神宝能源公司宝日希勒露天煤矿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把认识、措施、资金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累计投入3亿多元进行绿色综合治理。  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为:一是保护草原腐殖土。开展土地复垦、恢复草原植被工作关键是要有可供植物生长的土壤,但草原上可供植物生长的表土层极薄。对此,神宝能源公司露天煤矿在矿产开发全过程中十分珍惜、保护草原的表土资源——腐殖土。在土方剥离工程施工中,首先在工程规划中把表土保护作为招标土方剥离工程施工队的一个硬性指标,规定没有环保设施的队伍不得竞标,在与外委施工队伍签订生产协议中,明确规定表土剥离、存放事项。在具体土方剥离工程施工中,将剥离区域内地表30~50厘米厚的表土单独剥离,存放到指定地点保存。在土地复垦绿化时,在整形后的土地上覆上腐殖土以便于植被生长。   二是采取“六步走”具体做法开展绿化建设。据神宝能源公司生产技术部负责人介绍,按照“整体规划,逐步实施”的原则,宝日希勒露天煤矿以露天煤矿排土场和工业场区为重点,采取“一排二整三覆四种五灌六养”的做法全面恢复生态原貌。排即排土,采用采、排、复一体化作业技术,坚持“能内排绝不外排”的原则,科学规划、加大土方内排基底处理力度,在采煤过后同步向采坑内回填土方,最大限度地扩大采煤后采坑内的土方内排量,减少废弃土外排量,从根本上降低露天矿排弃土对土地的占用,缩短了土地破坏与生态恢复周期;整即整形,对于已经形成的高大排土场,利用液压挖掘机、铲车等设备对其进行整治造型,降低台阶高度,把边坡放缓,以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植被的生长。覆即覆土,在整形后的土地上覆一层黑黏土进行含水层保护,然后在其上覆盖原先单独存放的腐殖土。种即种草植树,灌即浇灌,养即养护:选择根系发达、成活率高、速生的披碱草、紫羊茅、羊草和沙棘等作为排土场植被修复的主要植物品种。同时利用生态毯技术、混播技术、试验田技术以及喷灌技术等,在坡面及平盘种植灌木缓冲带,在北排土场边缘种植根系发达的乔木防风林带,建立乔灌草立体相结合的防风固沙生态保护模式。  三是治理矿山粉尘和污水。购置百吨级洒水车等大型洒水降尘设备,对露天矿排土及运煤道路24小时不间断洒水降尘;建设10万平方米地销煤场封闭抑尘罩;采取布袋除尘、无动力除尘和干雾抑尘等措施,从破碎、运输、存储到装车实现全过程封闭运行,减少煤尘污染。建设处理能力为每小时1000立方米工业污水处理车间和每小时45立方米生活污水处理车间处理污水。  四是开展科技项目研究助力绿色矿山建设。近年来宝日希勒露天煤矿不断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力度,以科技促进各项工作发展。开展《呼伦贝尔酷寒草原区露天煤炭开采生态与水资源保护关键技术研发及工业示范》等项目研究;2016年起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东部草原区大型煤电基地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技术及示范》课题,开展了示范性工程建设。  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考核。公司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分管副总经理为副组长、公司各单位和部门负责人的领导小组,加强公司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组织领导;将生态建设工作纳入各单位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出台了《复垦绿化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与薪酬挂钩,建立健全了环保绿化责任体系;将生态建设工作向社会开放,由社会公众进行监督。  通过持续的复垦整治、绿化建设以及一系列治理措施,宝日希勒露天煤矿绿色矿山建设取得较明显成效:截至2017年底,公司生态建设和环保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完成工业厂区及排土场整型、绿化总面积1553公顷,种植乔木3.6万余株、灌木6.7万余丛。在排土场顶部栽种近2000棵榶槭和成林樟子松,设立一道防风林带;边坡采用生态植被毯技术进行生态修复;建成了2万平方米的樟子松和云杉苗圃实验林及22万平方米的景观园林;引进红毛柳以及速生海柳等适合北方气候特点的灌木进行试验栽种;在排土场顶部修建集观赏和灌溉为一体的9万立方米的蓄水池;利用微喷及绞盘式喷灌机等技术对复垦绿化区域进行灌溉。目前,该矿复垦绿化率达到了可绿化面积的100%。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