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在——桐柏县国土资源局污染防治攻坚战掠影

浏览次数:604  发布日期:2018-11-15  分类:矿山地质环境
    桐柏地处千里淮河发源地,是全国矿业大县,中国天然碱之都。桐柏总面积1914平方公里,总人口47万,辖三乡十三镇两个工业园区215个行政村,自然特点为七山二水一分田。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56种,已探明矿产23种,已开发利用18种,主要优势矿产有石油、天然气、天然碱、黄金、白银、铁、萤石、大理石、花岗岩等,矿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由于多年强力开发,矿山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已成为建设生态文明桐柏的瓶颈制约。  为全力破解瓶颈制约,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南阳市桐柏县国土资源局牢固树立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绿色矿业发展新理念,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当成头号民生工程来抓,创新实践,拼搏实干,狠抓落实,资源管理取得新突破,绿色矿山建设成效显著,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迈出了崭新步伐。  一、创新宣传载体,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为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资源,该局采取电视台以案说法、宣传版面,LED屏、媒体发文、召开各种会议等多种措施,大力宣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的法律法规,让广大干群充分认识到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重大意义,营造“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创新工作机制,开启矿山环境治理新征程。  该局印发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缴存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新规,细化了保证金缴存的原则、范围、标准和使用程序,明确责任和奖惩措施。建立了专人计算、专人复查、专人审查和集体决定的保证金缴存新机制,实现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科室组织抓,基层乡所和执法大队配合抓”的保证金征收新格局,确保了保证金足额及时缴存。该局遵循“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缴存和使用管理,建立了保证金台账和档案,实现了一矿一档,专人管理,为以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保证金存取提供了准确依据。止目前全县持有采矿证矿山24家,探矿权企业18家,共缴存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2716万元。  该局多措并举,创造性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一是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大力创造绿色矿山。成立了创建绿色矿山领导小组,对创建绿色矿山的企业给予政策上倾斜,国家以奖代补等项目资金优先拨付给创建绿色矿山的企业,为绿色矿山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已成功创建老湾金矿和安棚碱矿两座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二是大胆实践,在全市首个开展了矿山环境边生产边治理试点项目。目前,桐柏山峰石材有限公司等3家矿山企业作为试点,已完成边生产边治理的各项目标任务,植树种草复绿工作全部完成,达到了绿色矿山标准。三是争取国家资金或政府出资开展无主废弃矿山环境治理。绿色矿山创建和试点项目实施,树立了桐柏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新的里程碑,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开辟了新的路经。  三、创新工作思路,矿产管理实现新跨越。  该局大力实施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战略,进一步提高矿产业准入门槛,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矿产资源的总体工作思路,促使矿产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一是地质找矿实现重大新突破。多年来,该局多方筹措资金,共争取国家各类探矿资金近3.9 亿元,投资矿产勘查领域,探明新增天然碱 1.26 亿吨,芒硝 1.26 亿吨,黄金 100 吨,石墨 30 万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后备资源。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大力推行先进的采选技术,以安棚碱矿提高天然碱采收率技改、老湾金矿低品位金矿石采选技改、银洞坡金矿尾砂二次回收技改、银矿氰渣再利用技改等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实现了集约高效利用资源的良好局面。三是规模化开发资源的新格局初步形成。重拳整治矿山“小散乱差”现象,逐步关闭小型和零星分散矿山,提升矿山企业规划准入条件,大幅缩减矿山数量,提高矿山规模和质量。强力推进矿产资源整合重组,先后将 13 家建筑大理石矿整合为一家,老湾金矿区 6 个矿业权整合为一个采矿权,做大做强矿山企业,逐步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最大最优化效益。四是保护资源的能力逐步增强。坚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新机制,对每宗矿产违法案件,均邀请省厅专家进行鉴定,快速出县司法鉴定报告,从快从严从重追究刑事责任,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得到彻底扭转。  上天赐予桐柏丰厚的宝藏,这是桐柏人民的福分。站在新的历史起跑线上,桐柏国土人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们将大力弘扬“开拓创新,勇争第一”的桐柏国土精神,克难攻坚,乘风破浪,坚持不懈地做好环境保护、矿业开发和国土资源保护等多方面工作,奋力谱写新时代国土事业的华丽篇章。  我们坚信只要他们始终秉承“绿色、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桐柏的矿产业一定会蒸蒸日上,一个生态富强和谐美丽的新桐柏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展现在豫南大地。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