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悬岩过日子

浏览次数:550  发布日期:2004-09-20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一线灾情

 

5年间广西发生地质灾害2379起,其中一半以上是认为因素诱发的

    中国环境报梁雅丽报道,人们常说“洪水猛于虎”。当记者随广西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深入到广西宁明、大新、宾阳等地质灾害严重的地方采访,沿途的所见所闻,让记者深感“地质灾害同样猛于虎”。   

    广西是全国7个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因人、财、物所限,目前广西仅完成对 28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在这28个县市里,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5600处。据不完全统计,1998—2003年,广西共发生较大级以上突发性地质灾害 2397起,造成381人死亡、643人受伤,经济损失约3.35亿元。

今年7月,广西遭遇的强降雨对江河没有太大的威胁,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相当突出,仅7月就因地质灾害死亡40多人。

头顶悬岩

    从去年初开始,大新县门村门屯的村民们就提心吊胆地过上了“头顶悬岩”的日子。

    地处峰丛洼地之中的门村门屯,全屯1381户650人。他们头顶的这块“悬岩”是去年2月发现的。岩石位于门屯后山,岩石崩塌点所在的山体被一条几乎垂直的裂隙切割,从山顶向山脚开裂,裂隙宽1-1.5米。被切割的山体向外倾斜形成危岩,体积大于1万立方米。崩塌最大高差80米,影响面积1500平方米。

    据大新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华树欢介绍,小规模的岩石崩塌,将危及山脚下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被切割的危岩体规模大,如发生山体崩塌、倒塌,几万立方米的石方所产生的强大冲击波、地震波将会把整个门屯夷为平地。

    据门屯的村民反映,裂缝每年都有新的发展。近几年,村民发现靠近危岩体陡崖的地表及房屋产生裂缝、房屋地基下沉、墙体开裂、沼气池漏气等现象。该屯村民已意识到该危岩体的危害性和危险性,于2003年3月,向镇、县两级政府申请避让迁移。

    为了确保村民安全度汛,当地政府于6月投资50万元,在门屯西边的安全地方建立了临时避灾点,共15栋142间简易避灾房,可安置600多人度汛。

住在滑梯上

    对于宁明县那楠乡昆昌屯16户人家来说,他们已经坐在一个滑梯上,随时都有滑下去的可能,全屯70多人的生命随时都受到威胁。

    昆昌屯坐落在—个山体的斜坡上,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昆昌屯的房屋不得不沿山而建,房前从事农业生产。据村民说,从 2001年起发现南面的山体有裂缝,到 2003年6月,不仅裂缝越来越大,而且东西两侧的山体也开始出现裂缝,村屯里有多间房屋地面出现裂缝,墙体开裂。   

    地质专家实地调查后,认为这是一处有进一步发展加重趋势的滑坡地质灾害隐患,滑坡体的规模大,体积约100万立方米。昆昌屯全都居住在这个巨大的滑坡体上,一旦滑坡发生,后果将不堪设想。

    去年,当地有关部门在远离滑坡的地方,设置了救灾棚,让村民搬迁到救灾棚里生活。但由于救灾棚狭小,酷热难耐,村民们经常回到已经四处开裂的老房子里居住。专家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全屯搬迁,搬离滑坡体。

当地政府为昆昌屯规划了新的搬迁点,土地也做了平整,但因经费未落实,搬的大事被停下来了。

削坡建房

    今年7月20日,防城港市公车镇白沙村发生了—起突发性滑坡,造成2死1伤的灾害性事故。发生事故的房子是今年 3月刚刚建好的,房主在修建房子时,对后山进行削坡,形成了70度左右的人工边坡,无任何保护措施,破坏了边坡的稳定性。在当天暴雨的诱发下发生滑坡。

    7月19-22日,宾阳县境内普降暴雨,全县总降雨量313毫米,造成了建国以来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上六村1家 4人,居住在距山体较近的一间土木结构的房中,由于长时间的强降雨,造成山体滑坡,山土冲击墙体,房子倒塌,压死两位老人和两名儿童。

在农村中,削坡建房很常见。受山区的地形所限,农民的房子大多依山而建,有些农户没有宅基地,就开山取地建房。宾阳县对崩塌滑坡的高危区域进行调查,发现在该区域内削山建房的村民仍有5000多户,受威胁的房屋5000多座,人员近3万人。这些居民点地处边远,部分群众存在侥幸心理。在采访的路上,记者看到一边是被滑坡冲倒的民房,另一边还有村民在削山建房。

任重道远

    广西约有一半以上的县市位于山区,每年有80%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在这类地区,地质灾害加剧了山区的贫困化。

    近年来,广西对自然作用形成的重大级地质灾害实施了14项治理工程,耗资2000多万元。但广西需要实施的治理工程多,耗资大。尤为严峻的是,目前还有大量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需要治理或搬迁,仅28个县市就有382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处在不稳定状态。   

目前,广西发生的地质灾害中,由于人为因素诱发的占50%以上。这表明,只有全民的地质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地质灾害“以防为主”的方针才有可能落在实处,要把宣传的重点放在农村和乡镇,让广大农民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增强全社会预防灾害的能力。   

   (8312-HJB)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