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陷地变成“米袋子”浏览次数:515 发布日期:2005-07-28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赵黎明 郭耀华 昔日痛失土地的淮北老农,户着采煤塌陷地上建成的优质高产粮田,情不自禁地说,政府整治矿山环境,给了我们“铁饭碗”。 仅仅50年的时间,安徽省一大批矿业城市拔地而起,目前全省矿业产值和生产增加值分别占全省的35%和38%,矿业已成为安徽的支柱产业。然而,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矿山地质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由此引发的地面塌陷等矿山地质灾害,导致一大批农民推动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让失地农民重新耕作 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让推动土地的农民重新耕作,是安徽省近年来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 1998年,安徽省人大颁布了《安徽省矿产资源管理办示》,规定县级以上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和矿山地质环境的监督管理;采矿权申请人必须提交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采取必要的恢复治理措施。2003年,省国土资源厅与省环保局联合下发了《安徽省矿山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开展了全省矿山环境调查,编制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专项规划,仅去年就实施了65个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投入资金4740万元,恢复治理土地256公顷。 淮北市是全国五大煤炭基地之一,因采煤塌陷而破坏的土地达24万亩,25万农民无地可种,16万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2亩。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淮北市开展了大规模的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在深层、浅层塌陷区分别发展水产养殖业和种植业;在大水面塌陷区推行网箱养鱼,兴建水上公园,发展旅游业;对已稳沉的塌陷土地进行田、塘、水、林、路综合治理,形成耕地—采煤塌陷—土地复垦—新耕地—综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目前,淮北市已投入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资金近3亿元,复垦塌陷地13.06万亩,年增产粮食达3800万公斤、蔬菜2000万公斤、鲜鱼400万公斤,安置了近5000名失地农民再就业,使塌陷区农民的粮食供给有了保障,让农民重新端上了“铁饭碗”。 为减少采矿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尽可能避免损害农民的利益,安徽省对新建矿山实行了严格的环境准入。霍邱铁矿是安徽省新建的大型矿山。省国土资源厅在设置采矿权之前,对矿区开发利用做了系统规划,还专门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对可能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在开发中,矿山企业做到了开一处矿、造一片林、留一片绿。当地群众高兴地说,这样的开矿者我们欢迎。 新建矿山是这样,那些已经开采多年的矿山也在尽最大努力恢复采矿破坏的环境。 从1997年开始,马鞍山黄梅山铁矿着手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该矿将采矿废石运往金山尾矿库大坝,分台阶护坡平整,坡面种植中草药,增加复垦面积近50亩,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有利于大坝加固和环境保护。该矿还筹资金建起了一套水循环系统,彻底扭转了多年来生产污水破坏环境的局面。 立法保障矿山环境治理 有关专家指出,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总体形势已相当严峻。目前全省矿山占用土地总面积达594平方公里,累计破坏土地407平方公里,其中,塌陷地255平方公里,露天采石宕口105平方公里,尾矿及固体废弃物占地47平方公里;矿山废渣年排放量2448万吨,占整个工业固体废弃物的87%;全省在现有矿山附近累计堆放废渣石1.9亿吨。要治愈几十年留下的创伤,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首先,要加快立法步伐,尽快出台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条理,制定和实施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初步建立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引导矿山企业走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道路。 其次,要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建立矿山环境准入制度;在技术、政策和资金上对传统的采矿方式进行改造;逐步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矿产资源开发和保护中。 安徽省在治理矿山环境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相信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并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安徽省矿山环境一定会有更大的改观,更多的失地农民将重新有地可耕。 (5-7074-GTZY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