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震之后防新灾

浏览次数:601  发布日期:2008-05-19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临灾处置与应急救灾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编者按

地震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在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地区,地震一般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严重的次生灾害。四川汶川县5·12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高度重视,紧急部署,立即启动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了指挥领导小组,并派工作组分赴受灾严重的省市指导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不仅仅会与地震接踵而至,而且很多会潜伏至震后很长时间暴发,形成严重的后发型灾害。地震灾情严重的四川,以及波及受灾的湖北、重庆、陕西、甘肃等周边省市,本身就由于气候、地质、地貌等原因而一向是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这次地震更加剧了这些地区地灾防治的严峻形势,防灾、救灾、治灾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

突如其来的灾难再一次警示我们:灾害就在我们身边,防范意识不可松懈,应急自救知识必不可少。为此,本期大课堂特约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撰文,在总结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经验的基础上,参考地震资料,针对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的特点,为大家普及震后地质灾害的预防、紧急处置、抢险自救等知识。

1、滑坡、崩塌的识别与临灾处置

哪些地带易发滑坡?

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形成,与天然滑坡、泥石流无甚区别。滑坡易发、多发地带主要集中在:

一、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据统计,滑坡一般在坡度为31~50度的范围内易发,如1973年的四川炉霍地震的滑坡有79.3%在此范围内。

二、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三、易滑(坡)岩、土分布区。

四、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怎样识别滑坡体是否稳定?

在野外,从宏观角度观察滑坡体、可以根据一些外表迹象和特征,粗略地判断它的稳定性如何。

已稳定的堆积层老滑坡体有以下特征:

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无沉陷现象;滑坡前缘的斜坡较缓,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坍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迹象;目前的河水已远离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不稳定的滑坡具有下列迹象:

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较长,坡面高低不平;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不向下缓倾,有未夷平现象;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滑坡体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

需要指出,以上标志只是一般而论,较为准确的判断,尚需作出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怎样识别可能的崩塌体?

可能发生崩塌的坡体通常在宏观上有如下特征:坡度大于45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缝发育,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经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具备了上述特征的坡体,即是可能发生的崩塌体。尤其当上部拉张裂缝不断扩展、加宽,速度突增,小型坠落不断发生时,预示着崩塌处于一触即发状态之中。

滑坡发生前有哪些异常现象?

滑坡发生前数天、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前兆是清楚的。只要普及防范的基本常识,及时捕捉前兆,迅速采取措施,就可能避免人员伤亡。

滑坡临灾前兆包括:

大滑动前,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突然出现上隆(凸起)现象。

大滑动前,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在滑坡体前部甚至中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

临滑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声响。

滑坡体四周岩体(土体)出现小型崩塌和松弛现象。

如果在滑坡体上长年观测位移量,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移量还是垂直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现象。

滑坡后缘突然出现明显的弧形裂缝,裂缝急剧扩张,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如猪、狗、牛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临滑、临崩如何应急处置?

如果发现临滑、临崩前兆,应该怎么办呢?为了证实可疑的前兆现象的真伪,也为了减轻可能带来的灾害,必须引起重视,井根据这些现象的发生程度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立即报告邻村、乡、镇、县或集体单位请有关部门管理人员、科技人员或当地有经验的群众核实现象的真伪。组织有关专家论证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灾情的程度。

建立观测站(网)进行动态监测,及时作出灾情预报。组成有政府、单位(村、乡、镇)、专家及当地群众参加的联络网及警报网。

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破坏作用、为争取抢险。救灾时间,延缓崩塌、滑坡发生大规模破坏,监测技术人员应立即分析资料,及时制止致灾动力破坏作用。

拟定并实施应急措施(或计划)。包括加强管理滑坡区、崩塌区及其相连的河谷地带;酌情限制通行;密切注视灾情的变化趋势。当崩塌滑坡由加速度变形阶段进入临滑阶段时,崩滑灾害在所难免,不是人力在短时间内可以制止的,此时,应及时将情况上报当地政府部门,由政府部门组织,迅速转移撤离危险区的居民、单位,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密切注视滑坡、崩塌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甚至第三次灾害。如水库、公路、铁路、发电厂、通信设备、电台、渠道等生命线工程的次生灾害,以及火灾、洪水、房屋倒塌等第三次灾害。

2、泥石流的识别和临灾处置

泥石流有哪些特有现象?

泥石流的活动总体上具有一定周期性,易成群暴发,暴发历时短,成灾快,是突发性极强的灾害种类,故其危害性极大,预测与预防难度大。

泥石流不同干一般洪水,常有一些特有的现象:

短暂的断流现象与巨大的轰鸣声。很多泥石流暴发之初,常可听到由沟内传出的犹如火车轰鸣或响雷般的声音,地面也发生轻微的震动;有时在响声之前,原在沟槽中流动的水体会突然出现片刻断流。

强劲的冲刷、刨刮与侧蚀。泥石流在沟谷;的中上游具有强烈的冲刷、刨刮沟道底床的作用,常使沟床基底裸露,岸坡垮塌。另外,在中下游段常侧蚀掏刷河岸阶地。

弯道超高与遇障爬高。泥石流运动时直进性很强,当处于河道拐弯处或遇到明显的阻挡物时,泥石流不是顺沟谷平稳下泻,而是直接冲撞河岸凹侧或阻碍物,冲击高度可达几米甚至十几米。有时泥石流龙头可越过障碍物,爬背越岸摧毁各种目标。

巨大的撞击、磨蚀现象。快速运动着的泥石流动能大、冲击力强,据研究测定,砾径1的大石块运动速度5/秒时,冲击力可达140吨。

严重的淤埋、堵塞现象。一些大规模泥石流的冲出物质堆堵在河道可构成临时性的“小水库”,致使上游水位抬高,然而这种堵坝一旦溃决又会形成洪水泥石流,再次对下游造成危害。

阵流现象。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部性泥石流中。其特征是自泥石流开始到结束,沿途出现多次泥石流洪峰,即多次泥石流龙头,各次龙头出现间隔时间长短不一。

怎样判面泥石流的发生?

除根据当地降雨情况来估测泥石流暴发的可能性外,我们还可通过一些特有现象来判断泥石流的发生,以便采取快速、正确的自救方法。

当发现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都可确认河购)上游已形成泥石流。

仔细倾听是否有从深谷或沟内传来的类似火车轰鸣或间雷式的声音,如听到这种声音,哪怕极微弱也应认定泥石流正在形成,此时须迅速离开危险地段。

沟谷深处变得昏暗并伴有轰鸣声或轻微的震动感,则说明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

泥石流的应急减灾措有哪些?

经过泥石流短期预报或警报,某区域即将在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发生一定规模的泥石流,则应采取紧急避灾措施,对被危害区居民及设施采取紧急疏散避灾或保护。人员需强行迁至安全区。疏散避灾计划内容包括:被疏散地域范围;疏散的时间限期;疏散的交通运输工具及路线安排;疏散的具体户数及有关财产的安排;对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有影响时朋确限制3的区间及时间;建立统一指挥的行政组织系统。

在泥石流发生过程中,应该采取抢险救灾措施,对遭受泥石流危害的人与物进行抢护,使危害降至最低程度,其内容包括:组织抢险专业队伍;紧急加固或抢修各类临时防护工程,使之排除险情;对受灾人员的紧急救护和安置;密切监视泥石流的发展动向,严防出现重复灾害等。

泥石流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当泥石流发生时,必须遵循泥石流的规律采取应急措施。泥石流与滑坡、崩塌不同之点就是流动。泥石流不仅能够流动。而且它的搬运能力、浮托能力还非常强大,远非流水所能比拟。比如,四川省凉山州流沙河泥石流竟能将在河谷中洗衣服的老大娘搬运2.3公里而安然无恙,说明它的浮托能力之强大。因此,可以说,泥石流类似洪水,又胜于洪水,据此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

普及泥石流知识,汛期有组织地演习疏散撤离。例如北京北山泥石流易发区,当地政府总结了一套泥石流应急防范方法“三包四落实”,其中三包就是包村、包队、包户及至到人从乡领导开始逐一向下负责,包揽汛期泥石流安全工作,使老、弱、病、残、幼、妇的安全均有人负责。

预防为主。出行时一定要事先收听当地天气预报,不要在大雨天或在连续阴雨几天、当天仍有雨的情况下进人山区沟谷出行旅游。

选择附近安全的地带修建临时避险棚。如较高的基岩台地,低缓山梁上等。切忌建在沟床岸边,较低的阶地、台地及坡脚,河道拐弯的凹岸、面积小而又低平的凸岸及陡峻的山坡下。

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渐小或刚停,不应马上返回危险区。泥石流常滞后大雨发生。另外,具有阵流的黏性泥石流,其阵流间隙有时会被误认为泥石流结束。总之,只有当确认泥石流不会发生或泥石流已全部结束时才能解除警报。

不可存在侥幸心理。当白天降雨量较多后,晚上或夜间必须密切注意降雨,最好提前转移,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在室内就寝。

密切注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减少、避免次生灾害发生。当泥石流体堵塞河流,形成堵坝时,应尽快采取毁“坝”措施,使上游水体尽快下泻,避免次生洪水灾害,同时通知上、下游受害的地区,做好防灾避险。当公路、铁路、桥后应及时阻止车辆通行,以免人员伤亡。

采取正确的逃逸方法。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向两侧山坡上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但注意不要在土质松软、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以免斜坡失稳下滑,应在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缓的地方。另外,不应上树躲避,因泥石流流动中可沿途切除一切障碍,所以上树逃生不可取。应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强的掏刷能力及直进性,这些地方很危险。

3、震后地灾预防与应急处置

搭建避震篷怎样选址?

地震发生后,为了避免余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是搬离危房,需要临时搭建帐篷居住。搭建帐篷一定要避开已有或易干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地段。

一是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避开斜坡陡坎,远离斜坡坡脚。二是不要建在溪河两边位置较低处、河口交叉处及河道拐弯凸岸。在溪河桥梁两头空地随意建房居住的人群,因山洪暴发时往往夹带许多砂石及柴草树木,在通过桥梁拱函时容易受阻,导致洪水上涨,易造成桥梁或桥头被冲毁,出现对人员与财产的危害。三是注意避免因开挖、弃土、排水而易于诱发崩塌。滑坡的地方。四、在泥石流易发地区,临时建筑物位置要避开沟渠凹岸,应安置在距离村庄较近的低级山坡或位置较高的阶台地上。

当发现斜坡开裂或接到临滑警报后,应采取的措施:组织危险区的居民及有关设施立即疏散搬迁;派人昼夜巡视,封闭路经危险区的路口,禁止任何人进人危险区;制定警报信号,在快速滑动(崩塌)开始前及时发出警报信号;滑坡发生后,派人到滑坡后缘调查,分析。确认不会继续滑坡后,解除警报。

避灾怎样做到有备无患?

临时避灾不是灾难临头才想起避灾,而是从发现灾害前兆之时起,就要有所准备,“有备”才能“无患”。躲避地质灾害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预先选定临时避灾场地。在危险区之外选择一处或几处安全场地,作为避灾的临时用地。要把地质安全放在第一位,避免从危险区又迁到另一处地质灾害危险区内。

预先选定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通过实地踏勘选择好转移路线,转移路线要尽量少穿越危险区,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更安全。事先约定好撤离信号(如广播、敲锣、击鼓、吹号等),同时还要规定信号管制办法,以免误发信号造成混乱。

预先做好必要的物资储备。有条件时,应在避灾场地预先搭建临时住所,使群众在避灾过程中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群众的财产和生活用品可以提前转移到避灾场所,这样既能方便群众生活又可减少财产损失。交通工具、通信器材、雨具和常用药品等,也应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落实公布责任人。要事先落实并公布地质灾害防灾避灾总负责人,以及疏散撤离、救护抢险、生活保障等各项具体工作的负责人。通过村民大会、有线广播等办法,对拟订的避灾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必要时还应组织模拟演习,以检验避灾措施的实用性,针对发现的问题,对方案进行完善。

个人平时也应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掌握自救逃生的本领。首先观察。熟悉周围环境,预先选定好紧急情况下躲灾避灾的安全路线和地点。多留心注意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前兆,动员家人做好随时安全转移的思想准备。一旦情况危险,及时向主管人员和邻里报警,先将家中老人和小孩转移至安全处。

身处地灾险境如何冷静逃生?

在滑坡灾情面前,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要慌乱。应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方撤离。一般情况下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脱离危险地段。

处于滑坡体前沿或崩塌体下方时,只能迅速向两边逃生,向下或向上跑是非常危险的。在滑坡堆积区应向两侧高处跑,不能向滑坡正对面山上跑。滑体上的人应尽快跑出,到安全地段。崩塌往往伴随滚石造成灾害,躲避时也要往两侧逃跑。当逃跑不及时,可以躺在地沟或陡坎下。无法逃离时,找一块坡度较缓的开阔地停留,不要和房屋、围墙、电线杆等靠得太近。

在泥石流区,只要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山坡跑,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也不要停在四坡处,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而在泥石流注人主河道的对岸处,要跑到相当的高度才安全。一般黏性泥石流比稀性泥石流容易躲离和逃生。

灾后如何应急自救?

地质灾害发生后,专业救灾队伍来到之前,应及时采取必要的避灾措施。

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当滑坡,崩塌发生后,后山斜坡并未立即稳定下来,仍不时发生崩石,滑坍,甚至还会继续发生较大规模的滑坡、崩塌。因此,不要立即进人灾害区去挖掘和搜寻财物。

立即派人将灾情报告政府。偏远山区地质灾害发生后,道路、通信毁坏,无法与外界沟通。应该尽快派人将灾情向政府报告,以便尽快开展救援。

迅速组织村民查看是否还有滑坡、崩塌发生的危险。灾害发生后,在专业队伍到达之前,应该迅速组织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区和周围是否还存在较大的危岩体和滑坡隐患,并应迅速划定危险区,禁止人员进人。

查看天气,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关注是否还有暴雨。根据多年的经验,并注意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近期是否还会有发生暴雨的可能。如果将有暴雨发生,应该尽快对临时居住的地区进行巡查,建立防灾应急预案,指定专门的人员时刻监视斜坡和沟谷情况,避免新的灾害发生。

有组织地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的人员。撤离灾害地段后,要迅速清点人员,了解伤亡情况。对于失踪人员要尽快组织人员进行查找搜寻。特别指出的是对泥石流中受伤人员的救治主要是避免窒息。为此,将压埋在泥浆或倒塌建筑物中的伤员救出后;应立即清除口、鼻、咽喉内的泥土及痰、血等,排除体内的污水。对昏迷的伤员,应将其平卧,头后仰,将舌头牵出,尽量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如有外伤应采取正血、包扎、固定等方法处理,然后转送急救站。

(2008.5.16,中国国土资源报,8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