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地灾防治大考——我国南方8个重点省(区)地质灾害防治情况报告

浏览次数:639  发布日期:2010-07-14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今年入汛以来,受极端天气影响,我国南方多省(区)连续遭受强降雨袭击,局部地区降雨强度达百年一遇,崩塌、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和频发,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交通干线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造成极大危害。
面对严峻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和任务,我国南方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如何?自5月中旬至今,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中心组织的多个地质灾害巡查检查组,一直辗转于各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先后赴贵州、广西、湖南、湖北、重庆、江西、安徽、浙江等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专项检查和应急处置工作会商,对我国南方重点地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建议。
抢前抓早,研判重大地灾灾情和险情
“大旱之后常有大涝”,这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今年的极端天气状况尤其明显。4月上旬,广西西北部地区面临干旱之际,桂林市就出现了超警戒水位洪水。随着极端天气增多,我国西南地区受到干旱和洪水的双重挑战。专家们指出,长期干旱的土壤使降雨难以形成径流,疏松的山体一旦受到雨水的长时间浸泡,发生垮塌的可能性极大。
在这种特殊复杂的天气变化和防灾形势面前,南方各省(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抢前抓早,积极研判重大灾情险情,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到了汛期之前,做到早动员、早部署、早落实。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早在3月份就对汛期防灾工作进行了部署,5月10日~14日,贵州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相关部门,对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市)的5个县(市、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巡查检查。与此同时,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积极参与和指导各市(州)国土资源局组织的地质灾害汛前检查近50次。
广西国土资源厅4月13日,召开了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专门下发了两期重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专报。广西201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划定了3个地质灾害重点预防区域,确定了94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明确了各隐患点的责任人。
湖南省针对近期发生的3次强降雨,层层落实防灾责任,开展汛前隐患巡查,目前,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派出巡查组50多人次,巡查线路3万多公路,巡查灾害隐患点356处,发放防灾明白卡1万多个。
重庆市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险情巡查排查、灾情险情速报和应急调查处置等各项防灾制度,及时组织危险区群众搬迁避让,最大限度减少了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江西省今年平均降雨比往年偏多40%以上,特别是4月份以来,大部分地区连续出现了持续强降雨、暴雨等灾害性天气。5月7日,江西省定南县发生特大暴雨后,针对出现的地质灾害伤亡事故,省国土资源厅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全省国土资源系统的中心工作部署落实,层层签订了责任状。
5月初,安徽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参会人员从省领导到山区丘陵县的乡镇分管领导,他们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将治理、监测、预防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把城镇乡村等人口密集区、地质灾害高发区、易发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防范的重点,建立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责任体系。
完善机构,提高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
国土资源部提出,推出六大举措,着力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能力和水平。这六大举措之一,就是要成立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和指挥机构,制定应急工作规则,加强应急值守,依靠科技,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江西省以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为工作重点,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协力做好公路铁路沿线、学校、风景名胜区等重点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城镇乡村等人口密集区、江河流域、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区等重点区域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切实做到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
广西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和地质海洋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区突发性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领导和指挥工作。为提高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广西国土资源厅于2009年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应急中心从桂林迁至南宁,并于今年4月23日与自治区应急办、百色市人民政府联合在田东县江城镇那蒙村后山滑坡隐患点开展了首次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避险远程指挥演练。
湖南省组织更新了全省气象预警预报责任人信息库,收集各级机构责任人、地质灾害隐患点责任人、监测预警责任人名单及电话10337人,及时把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通过电话、传真或手机短信等方式发送。
安徽省成立了地质灾害应急中心,89名专家已进入省级地质灾害专家库。
贵州省成立了省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全面负责全省的地质灾害管理和应急响应指挥工作,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为全省地质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撑单位。目前,贵州省正在筹建地质灾害应急中心,推进地质灾害防治预警预报应急信息系统建设,省级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已经建成。
浙江省充分发挥当地地勘队伍力量,组建应急小分队和专家库,提高应急调查和处置能力。省、市及有关重点县(市、区)加快地质灾害应急会商系统建设,依托现有网络与视频会议系统,为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指挥调度、远程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部门联动,完善预防体系和明确责任
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与建设、教育、交通、水利、气象、旅游等部门密切配合,明确责任,分工合作,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目前,湖南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联合有关单位成立地质灾害应急小分队130个570余人,已组织派出应急调查组3批20人次。
江西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通过与交通、旅游、教育等部门合作,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赣州市龙南县杨太小学受滑坡隐患影响,目前只能采取在大雨天气里放假的办法来规避地质灾害,通过同教育部门合作,采取校舍搬迁等办法彻底消除地质灾害威胁,县教育局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部门的建议,决定对受滑坡威胁的杨太小学实施搬迁避让异地重建,以确保278名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浙江省、安徽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与建设、交通、水利、气象等部门密切配合,横向沟通,建立了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和督促指导机制,完善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责任体系,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制度落实到位。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民政厅、水利厅等有关部门组成专家组,对普定县猫头定乡地引子渡水库库区内的大坝村和普墙村的三个组的三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调查,分析成因,明确责任。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面对严峻的防灾形势,以“十有县”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五到位”活动和“五条线”建设工程,认真开展地质灾害巡查和应急处置,落实责任。针对湖北省境内水库多的现状,他们高度重视水库建设及蓄水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明确责任主体,协调各有关方面做好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工作。
为了保障交通干线安全,广西国土资源厅今年部署了广西铁路干线及二级以上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由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联合铁路、交通等部门共同配合开展。
排查隐患,实施避让转移和监测治理
江西省在已有的地质灾害排查、巡查、核查“三查”制度的基础上,又增加汛期巡查。通过发动群众自查、上报,然后由县市级基层单位检查,最后由地市级单位抽查,以此完成大量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工作。赣州市定南县鹅公镇镇田村塘湾燕山第滑坡就是由当地群众发现山体裂缝后,由当地政府迅速组织群众撤离,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
目前,重庆市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15082处,威胁居民群众96万余人,其中三峡库区22个区(县)地质灾害隐患点达10792处,占全市总量的71.5%。今年前5个月,重庆市共发生地质灾害27起,全市成功预报和处置地质灾害12起,及时撤离98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约500万元。同时,重庆市还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挂牌督办制度。按照轻重缓急,对100处重大隐患点进行重点督办,跟踪问效。
安徽省在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鉴定中,以县、市为单元,排查范围涉及13个市和71个县(市、区),共排查出隐患点9587个,经核查鉴定,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318个。目前,正按照分级分类负责的原则落实防治责任。
4月20日,广西桂林市发布三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临桂县宛田乡河北塘村处在预警区内,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员在巡查时发现一村民屋后的山坡上有地裂缝,并立即上报。接到报告后,临桂县国土局与宛田乡国土所迅速组织村民撤离安置。21日7时30分,土体沿滑动面产生滑动,摧毁房屋后墙并冲进室内,滑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万元左右。由于群测群防人员及时发现上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果断组织撤离,避免了滑坡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
江西省对威胁人员多、范围广的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做好勘测与评估,为治理或搬迁提供技术依据。
安徽省采取防治结合措施,将黄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道路切坡,通过挂网、锚固等手段进行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浙江省抓治理搬迁,尽力减少地灾隐患。各地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下山脱贫和农村住房改造等,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计划安排农村山区重点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和搬迁避让工程80处,安排搬迁避让6500人。
打攻坚战,尚需多方努力和技术支撑
目前,贵州、广西、湖南、湖北、重庆、江西、安徽、浙江等8个重点省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和“五到位”建设等宣传培训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
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也存在一些困难和突出问题,这是制约部分地区“打好地质灾害防治这场攻坚战、持久战”的关键所在。一是多数省级地质灾害应急机构尚未建立。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制约了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开展和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影响了灾情险情的及时应对和危机化解。二是地质灾害防治在基层的技术力量薄弱。特别是县市级国土资源部门的技术力量更加薄弱,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尤其是地质灾害监测与应对技术支撑不力,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来了困难。三是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不足。地质灾害隐患点多,治理难度大,资金需求大。大部分市、县没有足够的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没有经费难以正常运行,严重影响了防灾减灾效果。
为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中心检查组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地质灾害排查巡查要常态化。鉴于近期降雨、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多变的实际,地质灾害隐患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建议及时落实排查结果,严格制定巡查制度,及时更新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网络,确保发现隐患及时应对。
切实提高应急响应应对能力。各有关部门要坚守应急值班岗位,保障应急用车,一线人员应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确保灾情险情信息速报、及时接收和人员快速反应、及时到位。在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地区,建立应急专家队伍,为科学处置提供技术咨询和支持。鉴于降水天气多变,局部地区暴雨多见,建议进一步加强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防灾减灾的实际效果。
高度重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复杂,任务重,责任大,敏感性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加快推进地质环境监测事业支撑。在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技术力量严重缺乏,部分市县还没有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要研究制定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建设和管理办法,推进各级地质环境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地质环境监测预警与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地质环境管理与灾害防治新机制。
开展地质灾害应对模式研究。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地质类型,分析重大地质灾害发育、危害和成灾等基本特征,总结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经验和技术方法,开展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技术方法研究,探索提出有针对性的重大地质灾害应对模式,为“应大急、救大灾”提供技术指导。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