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方病严重区打出44眼示范井 近20万人摆脱不安全饮水浏览次数:561 发布日期:2011-01-28 分类:专业领域/地下水记者高慧丽、金红报道,日前,通过专家评审的《西北地方病严重区地下水勘查及供水安全示范项目》成果显示,该项目在新疆、青海、甘肃及宁夏12个县区(市)的地方病严重区建成供水安全示范井44眼,直接解决了近20万病区群众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据了解,该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年实施计划项目《地方病严重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的工作项目之一,由水环地调中心组织实施。通过5年多艰苦工作,项目组在系统收集与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基本查清西北项目区饮水型地方病有氟中毒病、砷中毒病和地甲病、大骨节病、克丁病、克山病和伽师病。现状调查和统计表明,仅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砷中毒病区就涉及160多个县(市),受威胁人口近300万,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塔里木盆地北部、青海东部碎屑岩盆地和沿黄深切割台地、柴达木内陆盆地、青南高地、河西走廊、陇中黄土高原、银川平原南部等地域。 针对这一现状,项目组分别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缘、青海东部黄河流域、甘肃河西走廊和陇东黄土地区以及宁夏银川平原的12个县区(市)等地方病严重区组织实施了地下水供水安全示范论证和示范工程,完成1:5万水文地质专项调查面积9975平方公里,水文地质遥感解译1.25万平方公里,实施探采结合井和示范井46眼,建成供水安全示范井44眼,日出水量达8.94万立方米,直接解决了近20万病区群众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该项目还对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砷中毒病与地质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总结了银川平原、河西走廊、青海南部和新疆塔里木盆地西缘等重点地区高砷地下水、高氟地下水分布规律和形成机理。项目组查明,工作区饮水型地方性氟(砷)中毒病受干旱气候的影响明显,区域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其组合关系是饮水型地方性氟(砷)中毒病分布的主控因素。氟、砷等元素通过溶滤、蒸发浓缩、吸附交换等作用,在地形、地层岩性、断裂、地热异常、地下径流条件的控制下富集于地下水中,随超标饮水进入人体而致病。同时发现水中高腐殖酸、低氟、低碘与大骨节病、克山病、地甲病有关。 此外,项目组探索了遥感、物探、钻探、测试、成井等技术方法,提出了适合不同地下水类型的勘查技术组合方法和成井技术,开发新型PVC-U塑料成井管材,为解决地方病区饮水安全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