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南方喀斯特打造世界名片

浏览次数:513  发布日期:2014-07-03  分类:地质遗迹和化石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助推南方喀斯特申遗纪实

桂林喀斯特景观。
远看金佛山。
 
重庆武隆。 本报记者 滕 艳 摄
  
朱学稳(左二)带领外国专家考察重庆武隆。 本报记者 滕 艳 摄
 
                                                                                                                                                                                                       金佛洞洞穴调查。 
6月23日下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办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广西桂林、环江和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四地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被批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至此,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发挥科研优势,助力中国南方喀斯特申遗、打造世界名片的艰难之路画上了完美句号。

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团队积极参与中国南方喀斯特申遗工作

中国南方喀斯特的申遗,先后经历了两次。“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是第一期项目的拓展,共同组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系列遗产,不单独占用世界遗产名录名额。”岩溶所所长姜玉池介绍,“在这两期申遗中,岩溶所发挥专业优势,在桂林、武隆、金佛山的申报与揭示遗产价值,并达到遗产标准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十多年来,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申报与建设方兴未艾,我国也不例外。作为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以贵州为中心,包括广西、云南、重庆、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区在内的中国南方,是全球最大的集中连片喀斯特区域,其奇特的景观类型、发育模式和蕴含的科学价值堪称世界之最,历来为全球岩溶学家所青睐,也吸引了全球众多游客。因此,将中国南方喀斯特推向全球、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便成为中国政府、全世界岩溶学者的共同心愿。

“2005年,建设部组织成立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申遗项目,岩溶所积极参与申报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与朱学稳、朱德浩两位研究员被聘任为专家组成员。”姜玉池说。

据他介绍,在岩溶景观资源调查评价和地质公园申报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岩溶所岩溶景观与洞穴研究室承担了重庆武隆申报材料的编制任务,室主任陈伟海主持并选派业务精英,在朱学稳、朱德浩两位老专家的指导和协助下,仅用了短短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所有材料的编写,并于2006年1月由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

2012年,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申遗项目启动。岩溶所承担了桂林、金佛山两地的申报任务,成立了桂林申遗工作组和金佛山申遗工作组,仍然由岩溶景观与洞穴研究室实施,袁道先院士、朱学稳和朱德浩研究员等老专家任顾问,由陈伟海研究员、张远海副研究员和黄保健副主任分别负责。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终于申遗成功。

“多年来,岩溶所科技人员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建立了喀斯特地质遗迹的调查、评价体系,在这一领域显示出自身的特色和技术优势。”姜玉池对此很自豪。

中国南方发育了具有全球代表性的三种喀斯特地貌——石林、峰丛和峰林

2001年以前,中国相关的喀斯特提名地都是以单独遗产的形式进行申报准备的。2002年以后,根据世界遗产战略的原则,在广泛国际咨询的基础上,中国开始考虑以“系列提名”的方式申报中国的喀斯特遗产候选地,即以一项遗产提名来包含数个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作为系列遗产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的申报框架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由11个片区组成(不包括后期增加的片区);中国南方喀斯特分三期申报完成。

中国是世界上碳酸盐岩分布面积最广的国家之一,出露面积达125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中国南方喀斯特区域东西长约1380公里,南北宽约1010公里,覆盖面积约55万平方千米,主要位于云南、贵州、广西,并且延伸至重庆、四川、湖南、湖北和广东的部分地区。从西部的云贵高原向东部的广西平原,该区域地势逐渐降低,从平均海拔2100米到110米,高差达2000米,是世界上湿润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

中国南方喀斯特区域不仅发育了具有全球代表性的三种喀斯特地貌,即剑状喀斯特(石林)、锥状喀斯特(峰丛)和塔状喀斯特(峰林),以及一些罕见的喀斯特现象如巨大的天坑等,而且地下发育了数量众多、规模宏大的溶洞系统和丰富的洞穴堆积,其喀斯特特征和地貌多样性在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许多地貌还展示了独特的自然美,一些景观如桂林山水和云南石林等被誉为自然奇观,一些代表性的地区在上世纪90年代就进入了中国的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鉴于我国喀斯特景观十分丰富,项目组初步筛选、确定了12处地点作为候选地。经过4年的准备,最终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三地入选首批名单。

助力中国南方喀斯特申遗,始于指导武隆的喀斯特地貌旅游开发

在岩溶所助力中国南方喀斯特申遗之路上,最初的节点应该是帮助重庆武隆对喀斯特地貌进行旅游开发。

武隆是岩溶所重要的科研工作基地,20多年来,岩溶所科研人员在对武隆县资源调查、洞穴探险、旅游资源评价的多项工作中,不断地发现并深化认识了武隆的三个喀斯特系统,在武隆的开发过程中承担了重任。

1993~1994年,岩溶所成功指导了重庆芙蓉洞的旅游开发,使武隆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今还传诵着“开发一个洞,搞活一个县”的佳话。1994年以来,岩溶所在武隆组织了多次中外联合洞穴探险科考活动;2001~2003年,技术主持“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并获得成功。

武隆喀斯特位于重庆市东南部,贵州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长江南岸支流乌江下游峡谷区,包括天生三桥、芙蓉洞芙蓉江和后坪天坑三个喀斯特系统,由峡谷、天生桥群、天坑群、洞穴和竖井群、伏流等现象和要素构成,展现了峡谷喀斯特景观的自然美;生动记录了长江三峡地区新生代以来,在地壳间歇抬升条件下的喀斯特发育演变特征,是研究长江三峡地区新近纪晚期以来正在进行的喀斯特过程及性质的突出例证。

为了“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武隆当地真正从2003年开始曾找过其他单位编制申报材料,但效果并不理想。岩溶所是2005年8月接受申报文本和保护管理规划编制工作的,当时由于任务紧迫,他们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高质量按时完成了任务,使武隆在国内十多处候选地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顺利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一起,被中国政府作为世界遗产提名地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

为了迎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对武隆的评估考察,岩溶所于2006年5月又承担了考察沿线科普标示系统设计、遗产展示中心展示设计、地质地貌演化三维动画制作、实物模拟沙盘制作、考察指南编写、汇报多媒体制作等系列任务。岩溶所岩溶景观与洞穴研究室的科技人员,在朱学稳、朱德浩等老专家的指导下,通过细致的野外调查和分析测试、文献检索和对比分析,对“武隆喀斯特”的构成、特征、发育演化,特别是景观价值的对比评价、三个喀斯特系统整体反映长江三峡地区地质演化历史等方面作了全面、中肯、精辟的阐述。

2007年6月27日,在新西兰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南方喀斯特”经审议获全票通过,武隆喀斯特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一起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系列申报的第一批项目,正式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一次以系列提名(捆绑)形式申报的项目,成为我国第六项世界自然遗产。

岩溶所主持的“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获得成功。陈伟海说,消息传到所里,大家无比振奋,纷纷说,为此熬过的多少个不眠之夜都值了。当然,这也再次证明了岩溶所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团队的成熟。

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成功申遗,证明了岩溶所在岩溶地质学科领域研究具有世界领先优势

2007年7月,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对中国南方喀斯特后续遗产的申报提出了建议:一是建议在其随后的提名中考虑是否将整个系列提名合理地缩减为一个(提名地)数量较小的系列提名,并且再用一期而不是两期申报完成;二是确认目前所考虑的该系列遗产的规模是否合理,因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为,可能由4~5个片区组成的缩小规模的未来计划将足以代表一个完整的遗产。

二期申遗准备工作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选择出少数几个最具代表性的片区组成提名。也就是说,第二期的组成地不仅数量要少,而且要与第一期的组成地相关联,在喀斯特特征及自然景观方面形成互补,而不是相似甚至重复。为此,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申报前的调查研究和咨询。

2012年,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申遗项目启动。这一年,二期申遗的组成地最终确定,在近10个候选地中选择了3个片区,即桂林喀斯特(广西)、施秉喀斯特(贵州)和金佛山喀斯特(重庆)。此外,还包括一个对荔波喀斯特的扩展区域(环江喀斯特)。

2012年9月底,岩溶所正式接受了桂林、金佛山的申报任务。当时正逢国庆长假,大家自觉缩短了假期开始工作。10月中旬,领导小组要求11月底拿出初稿。整个科研团队主动放弃所有的周末,自觉加班加点,忘我地投入工作,毫无怨言。

申遗材料编制工作恐怕是各种编写工作中最为繁重的任务。首先是范围的确定,因为被列入遗产地范围内严格控制各类建设,所以每个候选地都十分谨慎,但遗产提名地完整性和真实性原则要求提名地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加上各方的利益博弈,边界的划定几乎是“寸土必争”,甚至脸红脖子粗。由于外方专家十分熟悉桂林,每次改动,都牵动着他们的心。在金佛山,张晶光边界范围图就作了38张,“手都累瘫了”。

其次,对遗产识别、总结其特征,最难的要数列入标准和国内外对比分析部分,虽然桂林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由于观点不尽相同,许多结论甚至大相径庭,需要进行甄别选择和论述分歧点。对金佛山而言,由于前期岩溶地质基础工作不足,只有1996年几个洞穴的测量成果,要进行全面总结和对比分析,难度很大。如金佛山地貌归属定名的问题,究竟是叫喀斯特方山还是构造山,还是别的名称,存在争论,这也影响到了可资对比的实例选择。

为了找到相似的实例,黄保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频繁与国外专家联系,至少用户中心了上百个外文网站,边写英文文本边进行对比。虽然根据一些洞穴形态和沉积物特征进行了地貌发育演化的推断,认为金佛山喀斯特在中国南方喀斯特中演化较早,但是缺乏确凿的证据(如测年数据)支持。因此,在提交申报文本后,黄保健、翟秀敏等人又紧急寻找野外证据、选择采样地点和分析测试实验室,采集大量样品,同时和国内外有关实验室联系,说服他们优先测试,终于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来实地考察前取得测试结果,为建立地貌/沉积序列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为申遗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远海在撰写文本期间,干脆住在了办公室。在后期,桂林工作组工作量较少,他主动请缨,利用外语熟练优势,协助进行一些文稿的翻译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野外检查时的讲解工作。

多年的耕耘终于再次开花结果。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的提名组成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第一期已列入的遗产地共同组成一个更加完整的系列遗产。该系列遗产包含了从高原到低地平原最具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如剑状喀斯特(石林)、台原喀斯特(金佛山)、峡谷喀斯特(武隆)、白云岩喀斯特(施秉)、高原斜坡锥状喀斯特(荔波—环江)、平原塔状喀斯特(桂林)等,反映了一个完整而独特的喀斯特演化过程,同时也展示了一些世界上最壮观、最多样的喀斯特景观。

“岩溶所在岩溶动力学与全球变化、岩溶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岩溶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岩溶景观与洞穴资源评价等五个优势研究领域,研究队伍越来越成熟、壮大,在立足西南八省(市、区),面向全国,承担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岩溶地质研究和调查评价工作中,正阔步走在世界前列。”姜玉池说,“两期主持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申报成功,充分显示了岩溶所在岩溶景观与洞穴资源研究方面的技术优势。这也说明,岩溶所将为我国岩溶地质遗迹的研究、保护和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全球两大喀斯特区域

全球喀斯特面积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2%,主要位于地中海地区、东欧、中东、亚洲东南部、南美和加勒比地区。中国南方喀斯特区域在面积大小、岩层厚度、喀斯特地貌多样性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可被视为世界上两个巨大的喀斯特区域之一。另一个是欧洲亚得里亚东部的“经典喀斯特”区域,该区域跨越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黑山共和国。该区是温带喀斯特的模式地,其价值由斯洛文尼亚的什科茨杨洞穴和克罗地亚的普里特维采湖反映在世界遗产名录中。

中国南方喀斯特区域的碳酸盐岩地层厚度巨大,地质年代跨度长(寒武纪—三叠纪)。自古近纪以来,由于有利的地质、水文和气候条件,中国南方喀斯特区域形成了极为多样的喀斯特地貌。

中国南方喀斯特7个组成地特征

重庆武隆喀斯特

包括三个核心区,每个核心区都有自己的缓冲区,展现了厚层纯碳酸盐岩受到构造抬升运动影响后演化发育成的喀斯特地貌。箐口天坑是冲蚀型天坑喀斯特的典型,天生三桥展示了喀斯特峡谷和谷地的发育,还包括了更多大型天坑。芙蓉洞展示了构造抬升过程如何导致大型洞穴的形成及后期大量洞穴堆积物的聚集过程。

云南石林喀斯特

包括两个核心区,同一个缓冲区,为“石林”喀斯特地貌的范例,主要特点为高大的发育有深而尖的溶沟的柱状及塔状石灰岩。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中石林喀斯特类型中的典型范例,展现了此类喀斯特在经过2.7亿年演化后的瞬间特征。

贵州荔波喀斯特

包括两个核心区,同一个缓冲区,展现了峰丛地貌和峰林地貌之间的地貌变化与演化,为展示锥状喀斯特和塔状喀斯特地貌多样性的典型范例,发育了无数高大的喀斯特锥峰、深邃的漏斗、伏流及长而大的洞穴。该区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生物多样性价值。

广西桂林喀斯特

桂林喀斯特是大陆型塔状喀斯特的世界典范,代表了“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演化史的完美结局。遗产地内所展示的峰丛峰林喀斯特地貌不同的演化机制和地貌发育历史,即大气降水形成的入渗喀斯特——峰丛,和地表流水形成的流水喀斯特——峰林,是峰丛峰林同时态演化的杰出范例。同时,还展现了世界上最独特而优美的塔状喀斯特景观。

贵州施秉喀斯特

施秉喀斯特是世界少有的发育在质纯、厚层、年代古老的白云岩基础的壮观锥状峰丛峡谷喀斯特地貌。白云岩是一种同时含钙和镁的碳酸盐岩,且与石灰岩相比更加难溶。施秉例证了白云岩在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及构造基础上亦能发育典型、壮观的喀斯特地貌,是世界白云岩喀斯特地貌的杰出代表,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作出独特的贡献,具有极高的全球价值及世界代表意义。

重庆金佛山喀斯特

金佛山是一座因被周围峡谷切割而被孤立出云南—贵州—重庆高原的孤山。它是一座喀斯特方山,代表了中国南方高原喀斯特切割的一个阶段。它具有许多特殊的喀斯特特征,如古老高海拔洞穴系统,其内不同等级的洞穴记录了高原的抬升和水准面的降低,另外,其内包含的多级夷平面展现了该区域早期的演化状态。它是由圈闭陡崖包围的孤山,就像一个岛屿,是研究自新生代以来长江三峡地区正在进行的喀斯特过程及其性质的理想场所。同时金佛山还具有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价值,拥有众多特有和濒危植物物种。

广西环江喀斯特

作为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拓展,对荔波锥状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演化及分布的完整性作出重要补充,提名地几乎不受人为活动的影响且仍然覆盖了十分原始的季雨林。它极大地加强了荔波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和完整性,与荔波喀斯特一共构成热带—亚热带地区锥状喀斯特的杰出范例。

附件下载:
手机号: 验证码: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