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泰宁“5·8”泥石流灾害现场踏勘直击浏览次数:472 发布日期:2016-05-13 分类:防灾减灾一场泥石流灾难过后,留下了乱石堆积。武警部队的战士们正在开展搜救清理作业。 5月10日下午,福建省泰宁县开善乡池潭村泥石流抢险救援现场。记者看到,一架无人机在空中盘旋20分钟后,落在一块巨石背上,地灾应急处置专家立即整理数据,随后对沟口四周进行勘测。 灾难并未远去,而忘我工作的地灾专家们,正在默默地拉起一张防范地灾的保护之网。 险中踏勘—— 30公里路32处垮塌 福建泰宁“5·8”泥石流灾害抢险的第三天,降雨骤停为救援创造了良机。 上午11时,国务院工作组听取情况汇报时,肯定了前一阶段抢险救灾各项工作,要求下一步全面客观地对灾害性质、成因及工棚选址、灾害预防等问题进行深入调查。 午后,地灾应急专家组立即行动,来自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的专家们再次进场。 交通管制还在持续,但并未阻挡泰宁县副县长廖晶波带队的踏勘队伍。“县城去现场约30公里,沿途山体垮塌有32处。”他告诉记者,“32处地灾隐患点均已落实监测、巡查责任。” 沿路随处可见路边陡坡的大片裸露,树木倒横。道路红泥遍布,前期施救后的部分大型机械设备包括部队的舟桥设备正陆续撤出,专家组所乘的三辆越野车不时让行。 “暴雨不停,塌方不时发生。8日早晨我们接报第一时间赶去,后路就被切断了,几处路面冲毁,后续赶到的工作组,还有很多大型救援设备,8日夜里部队架好两处铁桥后才进入现场。”泰宁县国土资源局局长陈增华介绍。 国土资源部地灾专家组8日下午抵达,随即赶往现场指导工作,直到9日傍晚,只睡了两个小时。抢险救灾的第一阶段,地灾应急的紧要任务是排查、监测施救现场上方的隐患,确保救援人员安全。在第一时间详细踏勘,为的是调查灾害发生、发展的过程。 抵达现场一公里以外,一行人换上胶靴,穿过路边绵延的武警部队和医护救援队车辆设备,沿着泥石流沟口向上“爬”去。巨石和树干堆积,阻力重重,地灾专家们必须手脚并用。 触目惊心——泥石流威力惊人 “航拍测绘显示,泥石流启动区高程约810米,堆积区高程约230米,高差约580米;泥石流流通路径延伸长度约1200米,宽度7~25米,平均纵坡度约28°,汇水面积约0.5平方公里。”福建省国土资源厅专家记录下无人机的数据。 汇水面积并不大,但泥石流威力不小,部分原因是当时降水异常猛烈。据雨量监测资料,该区域灾害发生前6小时降雨量达180毫米,3小时降水量超100毫米。强降雨导致冲沟顶部发生几处小型滑塌,滑体与沟内水流混合后,裹挟沟底滚石及碎石,撞击、切割沟两侧岩土体,顺沟而下。 此刻的沟口周边,巨石混杂着粗壮树干堆积在一起,树冠、树枝、树皮全被削掉,可见冲刷的力量。现场救援人员说,一些堆积物巨石机械也难推动,要爆破后处理。 记者观察到,被泥石流冲毁的,是靠近沟口岸边第三级台阶的3间工棚、第二级台阶的1栋废弃四层办公楼、临河第一级台阶的3间工棚。而旁边没有正对着沟口的工棚,则幸免于难。 国务院工作组指出,要“深刻吸取经验教训,坚决避免选址不当造成人员伤亡”。据介绍,办公楼1983年启用,工地背靠的山体一直稳定,几十年未遇到自然灾害。泥石流发生的山间冲沟,平时并不起眼,覆盖着灌木林,也没有溪流。华电集团福建分公司总经理日前对媒体表示,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连续的暴雨所致,生活营地选址搭建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虽然最终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但值得吸取的教训是,在气候变化加剧、厄尔尼诺现场造成的极端天气频发的当下和未来,驻地选址搭建,或许不能再靠往常的经验和标准。 群策群防——不可松懈的防灾备战 国务院工作组要求,进一步做好人员搜救以及搜救结束后的现场处置工作。10日下午的现场,武警水电、交通部队机械继续搜救,在临河的第一级台阶上,4辆挖掘机一字排开作业,原来的水泥路面已经清理出来。 “我们今天的任务是继续搜索,在上面三级和四级平台,把每一寸土,每一块石头再翻一遍。”现场的一位武警部队负责同志说。当时,36名失联或遇难者中已找到35具遗体,还有1名未找到,各路救援队伍仍在工作区周边待命。 “应急抢险工作区域内,新排查出来的4处隐患所威胁的区域及时设置警戒线,竖立警示牌,并加强值班值守。”地灾应急专家组在踏勘报告中建议。 按照国务院工作组要求,下一步,当地国土资源部门还须做好村居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对其他部门排查工作的技术指导;水利、交通、住建、铁路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开展水利工程、公路沿线、施工工棚、铁路沿线等区域内边斜坡、沟谷沟口、临水岸坡等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对排查出来的隐患,要逐一落实防灾责任人,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制订完善应急预案。 泰宁县位于福建北部山区,如同江南丘陵地带中很多地方,名字寓意美好,显示了世代“泰平、安宁”良好愿望。不过,在生产活动强度不断加大和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这份愿景需要政府和百姓更加警醒地群策群力去守护。 常备不懈,泰宁才能永保泰平安宁。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