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何走

浏览次数:544  发布日期:2022-09-30  分类:综合信息
——访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秘书长张忠慧

    地质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在后疫情时代,面对地勘单位改革新形势,地质工作如何实现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和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地勘行业关注的问题。

    近日,《中国矿业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秘书长张忠慧。

    《中国矿业报》: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张忠慧: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主要意味着地质服务的精细化、精准化。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理解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一是从宏观层面理解,高质量发展是指经济增长稳定(稳定性),区域城乡发展均衡(均衡性),以创新为动力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性),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社会公平性)。二是从产业层面理解,高质量发展是指产业规模大、布局优化、(一二三产)结构合理(融合发展),不断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并显著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是从企业经营层面理解,高质量发展包括(全球或国内)一流的竞争力、产品质量的可靠性与持续创新、(公司)品牌的影响力以及先进的质量管理(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和技术基础。

    针对地质工作者来说,绿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什么呢?一是意味着地质公园要从保护地质遗迹、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居民文化素养三个方面建设转化为区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提升层面,提升到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层面。二是意味着废弃矿山地区不仅要做好矿山环境的修复治理,更要发展后工业文化旅游,做好当地乡村的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三是意味着生产矿山不仅要实现绿色发展,更要发展工业文化旅游,赢得社会、经济、环境多重效益。四是意味着城乡居民如何才能通过我们的服务,喝到纯净水、放心水,吃到绿色粮食、放心粮食。

    《中国矿业报》:地质科学是地质工作之基。在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如何更好地把地球科学贯穿始终? 张忠慧: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我们必须清楚,转型不是转行,无论我们的服务延伸到哪个领域,都不能忘记地质发展的基础——地质科学。

    如何在我们高质量服务工作中始终贯穿以地质科学为基础呢?一是在策划中,要以地质科学作为基点进行服务核心目标的定位策划、目标的对象策划、主体产品策划、功能定位策划和突出亮点策划、营销宣传策划、可行性策划、费用预算、应变防范及效果评估等。比如我们在广东青岚地质公园策划中,根据这里分布了大量的石臼(怪臼)和其它一系列“怪”现象的资源特点策划了中国第一个以“怪”著称的地质公园。在西藏羊八井地质公园的策划中,根据羊八井盆地内地热与盆地周边冰川(念青唐古拉冰川)相互辉映的特点,策划了冰川世界里的地热地质公园(冰火两重天)。

    二是在规划中,要进一步把地质科学的成果、自然资源的特点与历史文化的现状结合起来,转化应用到规划的各个环节,保障其规划的地质特色性、自然文化融合性。比如在重庆秀山的规划中,我们根据秀山的现状和资源特点,提出了“生态、生活、生产、生意”的“四生”概念,并根据这个概念,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布局,西部做生态(矿山公园),南部做生活(美丽乡村),北部做生产(绿色物流),东部做生意(高效农业)。

    三是在深化设计中,将地质基础、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使其真正成为“地质生态文化景观”。比如我们在河南息县濮公山博物馆的设计中,巧妙地利用废弃的石灰窑,并结合周边的环境,把新建的博物馆表现为一堆刚刚出窑烧好的生石灰堆在石灰窑的一边,使这一处博物馆完全和地质、矿产、矿产加工、建筑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地质产品”。

    总之,地质工作必须体现“地质”特色的规划设计,才能真正实现“独一无二”的目标。

    《中国矿业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结合贵单位的实际,请您谈谈地勘单位如何才能实现产业和技术服务的转型升级? 张忠慧:近年来,关于地质的产业转型发展一直是制约地勘单位发展壮大的瓶颈。如何突破桎梏,成为摆在地勘单位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个人从地质旅游、地质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工作,基本上还是成功的多,比如芒砀山地质公园的建设,是我们尝试的第一个作品,当时顶着巨大压力,全力以赴承担了下来,最后成功了,不仅成就了这个领域的作品,还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接下来的几年,我们乘着芒砀山项目的成功,连续进入废弃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领域,并收获了一些成果。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全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提升,以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对地勘单位而言是一个历史性机遇。如何抓好这一机遇,与兄弟单位合作,强强联手,以工匠精神,谋划精品成果,营造“豫地科技”的“IP”呢?那就是依托地质科学基础,瞄准绿色发展,以地质文化、地质教育、地质旅游、全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绿色矿山和乡村振兴等为抓手,实现“豫地科技”由地质服务和地质产业向绿色高质量的转型。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