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安宁--地质灾害防治专家谈地面沉降调查和监控

浏览次数:668  发布日期:2004-08-03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地面沉降,是当今世界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和不容忽视的环境地质问题。我国的地面沉降,已成为东部平原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因此,加强地面沉降的调查、监测和防治,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那么,在地面沉降的调查、监控方面,国土资源部门当前正在开展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和经验,今后的安排和部署又是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减轻自然灾害专家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殷跃平博士。    ■重点抓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地堑三大区域,兼顾全国其他地区    记:国土资源部对地面沉降的调查和监控主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进展如何?   殷: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确定了第一批全国地质灾害预警项目,其中把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的调查和监控作为一个重要的项目来部署。这是中国地调局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实施地面沉降调查和监控的开端。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其中,上海是发生地面沉降最早、受害最重的城市,其地面沉降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的苏州一无锡一常州地区(以下简称苏锡常),和浙江的杭州一嘉兴一湖州地、区(以下简称杭嘉湖),也相继发生了地面沉降,在区域上和上海连成一片。过量抽取地下水是诱发这些地区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时期,上海就已经开始建立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并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防治,使地面沉降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开展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高层建筑荷载和城市周边地区频繁开采地下水,导致上海城区地面进入新的沉降阶段。而在江苏省苏锡常地区,虽然近年来已实行地下水禁采,大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已开始有所回升,但地面沉降速度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并且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地裂缝灾害。在浙江省,杭嘉湖地区的地面沉降也不断向区域化发展,形成了多个沉降中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实施了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调查和监控项目,主要以上海为中心,延伸至苏锡常、杭嘉湖等地,把这些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做。第一期工作花了4年时间,目前已结束。在这4年里,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两点:一是摸清了长三角地区基底构造、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地下水开采等引发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的主要原因,二是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监测网络。    在长三角地区取得实战经验后,根据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的安排和部署,中国地调局已开始在华北平原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开展地面沉降调查和监控工作,并将其作为2004年的工作要点。与此同时,还启动了汾渭地堑主要城市(包括西安、大同和太原等)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的调查和监控工作。    总的说来,目前主要抓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地堑三大区域,同时兼顾我国其他地区,包括安徽阜阳、东北松嫩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江汉平原等。     ■摸清全国地面沉降分布情况和演化规律,打造现代化监控网络及群专结合减灾防灾体系    记:在地面沉降的调查和监控中,存在哪些难点,眼前重点抓的工作是什么?        殷:当前,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那么几个问题:一是调查工作程度不一,上海、天津调查程度较高,地面沉降的地质背景比较清楚,但其他地区“家底不清”。二是监测手段参差不齐,很多地区不能及时掌握灾害发展趋势。三是地下水超采是地面沉降的重要因素,但我国在地下水监测布网时,更多的是从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系统等方面来考虑,地面沉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今后的工作中,首先应该掌握全国地面沉降灾害分布状况和演化规律,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地质环境安全功能区划,为这些地区的规划、建设和减灾提供地质依据。    在摸清灾害家底的基础上,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监控工作。工作目标主要包括:建立全国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现代化监测控制网络;对重灾区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并实施以控制地面沉降为目标的含水层修复等减灾工程;开展重大工程地面沉降灾害研究,应针对京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建设和南水北调、京沪高速铁路、西气东输等重大生命线工程进行地面沉降减灾专门规划,并加以实施;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根据国家、区域、城市、乡镇不同层次的受灾对象,建立并农步完善地面沉降群专结合减灾防灾体系。    ■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艰巨任务    记:作为一种缓变型的地质灾害,地面沉降的监控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目前有哪些新的安排和部署。        殷:围绕上述工作重点,中国地调局作了近期部署、中期部署和远期部署。    近期部署是在2005年至2010年。其间,将初步完成全国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调查,建立三维数字地面沉降减灾平台;初步完成覆盖全国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范围的国家级GPS和 IN—SAR空间监测网,实行与地方的分级联测;在重点地区实现地面沉降灾害实时监测预警,对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地堑等地面沉降和地裂缝严重区进行全面监控。    中期部署是在2010年至2015年。其间将开展10个重点地区大中比例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地质环境安全功能区划;在进一步完善国家级监测网络的同时,重点加强地区级监测体系建设,利用高新技术,提高自动化水平,加强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自动分析、自动预警和预报示范区建设;建成以GPS、IN—SAR、水准测量、基岩标、分层标相结合的立体监测网络。    远期部署是在2015年至2020年。其间,将完成全国近50个城市地面沉降灾害大中比例尺地质灾害风险和功能区划图,并作为地质灾害减灾强制性技术标准加以实施;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地堑等重点地区,开展以控制地面沉降为目标的含水层修复工程等综合减灾工程。                                   (沙玛建峰)(7132-GTZYB)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