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治沙正在成为西部生态建设的新生力量浏览次数:472 发布日期:2004-08-24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记者肖敏、姜雪城报道,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持续了19年的柯柯牙防风治沙绿化工程,在昔日的亘古荒原上,建成了一条长达25公里的绿色长廊。如今,在这项大型的绿化工程建设中,一批私营老板开始租赁荒地、投资造林,并逐渐成为沙区“播绿”的重要力量。“投资生态建设投入大、见效慢。”张连治说:“签订30年的治理合同,依靠经济林,5年后就可以实现稳定的经济收益。”张连治是柯柯牙绿化三期工程建设中所有民间治沙者里治理规模最大的一个。这位承包了5000亩荒地的民间治沙者,目前已经投入了近700万元的前期资金。阿克苏地区柯柯牙是阿克苏市、温宿县风沙危害的主要策源地,这里沟壑纵横、盐碱严重,盐碱含量最高地区达9.87%。每年季风来临之际,狂风夹着黄沙危害数万亩的农田和几十万人的生活和生产。1986年开始至 1998年,柯柯牙绿化工程依靠政府推动,社会义务植树,已经完成了两期共 2.5万亩的治理面积。1999年三期2万亩治理工程实施,新生的民间治沙力量被吸引到这项生态建设中。“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先后有13位民间治沙者,承包治理了1.8万亩荒地,已投入资金总量近3000万元,”阿克苏地区绿化办主任哈里甫·买买提介绍说:“承包者在这里享受到了较为优惠的政策,而‘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国家的生态建设资金则被更好地用于治理区边缘的林带建设。”国家三北林业局宣传处处长褚卫东说:“民营治沙近几年正成为新的趋势,通过治沙和发展沙产业,逐步实现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双赢的局面。”2003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切实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在阿克苏地区的温宿县西北部,近年来在风沙策源地新建设的1.6万亩生态经济林基地,全部由民间治沙者承包治理,规模最小的治理户也承包了100亩以上的荒地。据统计,目前我国沙化土地面积达到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18.2%,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我国有1300万公顷的农田和1亿公顷的草场受风沙危害,沙化扩展速度已达到每年3436平方公里。人口约7465万的西北沙区更是全球范围内沙尘天气高发地区,某些地域已成为生态脆弱区。 (8094-HJ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