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好牌(附短评)浏览次数:362 发布日期:2004-09-02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云阳县在地灾治理中以最小投资创造最大综合效益唐鹏程 王奇“在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作中,既有效防治地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又巧妙地将地灾治理与城市搬迁建设、库区文物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从而获取了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近日,三峡库区二期地灾防治工程国家验收专家组在完成对重庆库区云阳县5个抽查项目的验收后,对该县在地灾防治中注重结合、综合治理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云阳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境内山高、坡陡、谷深,汛期多暴雨,历史上曾发生阻断长江的兴隆滩滑坡、宝塔鸡扒子滑坡。近年来,又连续发生了惊动党中央、国务院的帆水乡大面村滑坡、云阳镇五峰山滑坡。每年频繁发生的地灾,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全县移民迁建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该县纳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的二期地灾防冶项目就有16个,其中滑坡沿理14个、避让搬迁1个、库岸防护1个(7段),国家地灾专项资金投资24282万元。 云阳的决策者视地灾防治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契机,提出地灾防治是政治工程,同时又是机遇工程。在防治地灾的同时,巧妙地打好城市搬迁建设、库区文物保护和生意环境建设这三张牌,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第一张牌:以地灾治理推动移民迁建,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云阳作为三峡库区第一移民大县,因三峡工程的兴建,将淹没幅员123平方公里的土地,动迁人口16万,搬迁集镇23个。旧县城云阳镇坐落在古滑坡体上,多年来一直饱受滑坡的侵害。作为移民全迁县城,云阳抢抓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西迁32公里,在双江磨盘寨下打造“中国移民新城”,目前一座宽敞亮洁的移民城市已初具规模。 云阳新城地势平缓,但由于库区地质情况特殊,新城仍未摆脱地灾的困扰,城市规划和建设受到极大影响。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程的实施,给这座新兴的移民城市带来了良机。面对机遇,云阳人不是孤立地防灾减灾,而是找准结合点,将地灾治理与城市搬迁建设紧密联系,做到同部署,同规划,同实施。通过地灾治理,既为移民新城提供了地质安全保障.又有效地促进了移民迁建,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 云阳新县城库岸防护工程堪称库区地灾防治与城市建设结合的典范。 云阳新县城库岸线长12.8公里,原始地貌多为滩涂和冲沟,防护工程总投资7309万元。项目启动之初,该县通过多次考察,将库岸防护与城市码头建设相结合,与滨江路建设相结合,与解决城市建设弃土相结合,与城市景观建设相结合,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经过多次优化设计,确定选取比原设计节省近1/3投资的分区碾压堆石坝方案,采取筑堤、冲沟回填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容纳了新城建设弃土近1000万方,新增城市用地1200余亩,既从根本上解决了库岸稳定问题,又最大限度保护了库区生态环境。如今结合库岸防护打造的滨江小区,已经变成各大商家投资的热土,成为云阳新城一道亮丽的景观,被誉为“云阳的外滩”。 云阳寨坝滑坡的治理是地灾防治与移民迁建结合的另一个范例。 寨坝滑坡位于新县城规划移民安置区,面积o.65平方公里。在选取治理方案时,建设者经多方争取、多方案比较,面对投资4000多万元的抗滑桩支挡方案和投资2000多万元的清方减载方案,最终采用后者,既治理了滑坡,又变废为宝,腾出了建设用地,促进了新城规划建设和移民迁建的顺利进行。如今的滑坡区,一座通过招商引资总投超亿元、环境优美、设施齐备的外国语实验学校已悄然矗立。 第二张牌:宁可改变治理方案,也不破坏文物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备受各界瞩目。云阳是文物大县.其地面文物的保护开发利用和地下文物的抢救发掘任务十分艰巨。当地灾治理与文物保护发生矛盾的时候,云阳人选择站在了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 雄踞云阳新县城中央制高处,与巴蜀名景张飞庙隔江相望的磨盘寨,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寨”的美誉,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云阳县以移民新城为中心,张飞庙及磨盘寨为主要载体的“一心两翼”文化旅游开发格局正在形成。而磨盘寨周围分布有近200处危岩体,山脚又有多处滑坡。因此,胡豆嘴至磨盘寨危岩滑坡被纳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实施工程治理。 按照工程设计,需对磨盘寨危岩进行部分清除,对山脚胡豆嘴滑坡实施清方减载。工程完成后,磨盘寨上象鼻石、鹰嘴石和风景区内清代梨园等多处重要景观将不复存在.其“雄、奇、险、峻”的原始风貌将大打折扣。单从地灾治理的角度,只需按设计施工,确保安全,但建设者不愿也不能成为破坏文物的“千古罪人”,他们多次组织地灾防治和文物保护方面的权威专家一同现场会诊,反复论证,最后通过变更治理方案,维持了景观原貌,地灾治理和文物保护实现双赢。 第三张牌:不给长江防护林留“伤疤”,最大限度减少水土流失 三峡库区山高坡陡,降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1958年春,毛泽东路过云阳时指示,要在荒山上栽树。县里当即成立绿化长江指挥部,掀起了一场群众性造林运动。40多年过去了,如今云阳长江两岸11万亩防护林葱葱茏茏,为三峡库区构筑了一道绿色屏障,成为维护库区水坏境的重要支撑,为三峡库区乃至长江流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防护效益。位于长江北岸的龙洞新集镇滑坡地处长江生态防护林内,按原清方减载方案,需砍伐大面积的长江防护林。为避免滑坡治理给长江防护林留下“伤疤”,最大限度减少水土流失,建设者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通过增加近300万元的投资,改交了治理方案,施行抗滑桩支挡治理,成功避免了对长江生态防护林的破坏。 短评 重视治灾综合效益 牧阳思路一变天地宽。有时候转变思路、开动脑筋,就能让一个举措带来多重效益。在地灾治理中,云阳人没有孤立地减灾救灾,而是巧妙地将灾害治理与移民搬迁建设、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结合起来,在地灾治理中实现了最大综合效益。据了解,像云阳这样的事例,在三峡库区地灾治理中还有不少。 地灾治理是利民工程,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使命感。防灾减灾,是国土资源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灾前的调查评估和排除隐患,灾中的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以及灾后的抢险救灾、灾民安置,都离不开国土资源部门。 然而,国土资源部门不能满足于这些,因为地灾治理有时也是机遇工程,如果找准结合点,将其和城市规划、市政建设等联系起来,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就能一举多得。在这种情况下,国土资源部门既要减灾救灾,又要为地方政府出谋划策,在地灾治理和城市规划、建设方案上多出点子、多想办法。帮助地方政府以最小的资金投入,实现最大的综合效益,岂不是锦上添花的事。据悉,三峡库区地灾治理二期工程目前已经收尾,三期规划同时“出炉”,正报国务院审批。重庆和湖北涉及三期治理的,共有20个区、县(市、自治县)。对于这些地方来讲,这无疑又是一个调整城市规划、加强市政建设、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千载难逢的机遇,而对于这些地方的国土资源部门来讲,这无疑也是一个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8192-GTZY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