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预言(附评论)

浏览次数:451  发布日期:2004-11-23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总工程师刘传正谈地灾气象预报丁全利○全国划分出74个地灾气象预警区○今年汛期,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82起,其中163起地灾发生于预报预警范围内我们谈话从那次闻名全国的惨烈事件——四川丹巴泥石流灾害开始。去年汛期,在美丽如画的四川美人谷景区,兴高采烈的旅客和当地村民,不顾政府发出的泥石流地灾气象预报,唱着歌儿,跳着欢快的锅庄舞,逗留在那里。51条鲜活的生命被狂暴的泥石流吞没。刘传正无限惋惜地说,丹巴泥石流预报很成功,死伤却很惨重,看来,地灾气象预警预报需要社会的认知。开展汛期地灾气象预警预报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与降雨有密切关系,且每年的汛期是地灾高发期。统计数据表明,约2/3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与降雨等气象因素有关。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开展的地灾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从2003年6月起,迄今已开展一年多。目前这项工作的进展怎样?效果如何?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总工程师刘传正。刘传正主持了地灾气象预报的相关技术工作。问:现在人们认识到气象因素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那么,这类地质灾害有什么特点呢?答: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有下列特点:第一,区域性。一般在数百至数千平方公里内出现。第二,群发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种在某一区域呈群体出现。第三,暴发性。滑坡特别是泥石流的发生具有突然暴发性,宏观上完好的山体会突在滑塌或“奔流”。第四,后续性。大型滑坡一般出现在降雨过程后期甚至降雨结束后数天。第五,成灾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各种财产损失。从时空分布上看,这类灾害发生时间主要在每年的6月至8月。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区,多出现在易于风化破碎的岩土分布区。问:地灾气象预报的科学依据是什么?答:从去年起,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开展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根据致灾地质环境条件和气象因素,将全国划分为7个大区、28个预警区,今年又将全国28个预警区细化为74个预警区。确定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的原则:一是基础因素。影响降雨诱发型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基础因素是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二是分级区划。先根据全国性分水岭(雪线)、气候分带、大地构造单元和区域地质构造条件,进行一级分区;然后根据区域分水岭、历史滑坡泥石流事件分布密度、年均降雨量等进行二级分区。通过对以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量级、降雨过程关系的分析,建立了各项警区的地质灾害预警判据。地灾气象预报,国内外的惯例是研究15天的降雨量。这种预警方法叫做“临界判据图预报方法”,是第一代预报方法。这也是我们国家使用的预报方法。即:通过对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地质灾害点与灾害发生之前15日内实际降雨量、降雨过程的分析,创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等级判据模式图;根据全国地质灾害数据库资料制作各预警区的预报预警判据图。据此,在每天收到国家气象中心发来的全国降雨预报数据半小时之内,对所报的次日降雨过程是否可能诱发地质灾害、诱发灾害的空间范围和危害程度进行预报预警。我国香港地区使用的也是这种方法。与香港不同的是,我们建立了两条临界降雨量线。一条低线,低线以下为1、2级地质灾害预警区;一条高线,高线之上为5级地质灾害预警区表示地灾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低线和高线之间为3、4级地灾,这是注意级。第二代预报方法是以四川、浙江省的地灾预报方法为代表,分别叫“基于地质环境条件的概率量化方法”、“基于神经网络的概率预报方法”,这类方法在理论上比第一代方法有进步。问:我国开展的地灾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目前推进到什么程度?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去年有四川、浙江、湖南等16个省开展了地灾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今年全国地质灾害多发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开展了这项工作,部分地市如大连、柳州等,以及极个别的县也在开展这项工作。问:地灾气象预报的效果如何?答:2003年是我国开展全国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工作的第一年。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汛期(6~9月),在中央电视台发布了56次地灾气象预报信息,在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发布了109次,共成功预报了101起至少878处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为38%。2004年5~9月,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历时153天,共制作预警产品153份。2004年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在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共发布83次,在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共发布107次。据收集到的反馈信息统计,全国汛期共发生地质灾害382起,其中163起地质灾害发生于预报预警区范围内。据初步分析,地灾预报的准确率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一、基础研究积累;二、降雨引起的历史地质灾害统计样本数量;三、降雨量观测站的代表性,即观测雨量与灾害发生点的实际雨量的差别;四、全国气象预报的准确度,特别是局部地区暴雨方面;五、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应急反应机制,社会公众认可程度或减灾意识;六、预报科技人员的工作经验。2004年实现了预报预警等级自动化生成和预警数据的快速传输,预警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成功率还不尽理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临界降雨量的代表性灾害点的降雨量取值不准,不能真实反映诱发灾害点所处区域的实际降雨量,因而影响了预警判别据的准确性。第二,历史地质灾害点统计样本不足。虽然2004年的样本数达到了3863个,但相对于幅员辽阔的国土面积,样本数远远不足。第三,气象参数预报特别是局地暴雨过程预报准确度较低。降雨的预报准确率与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准确程度有直接的关系,气象预报准确度必然影响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准确度,特别是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境内单点局部地区气候变化诱发的地质灾害随机性很大。第四,理论方法研究有较薄弱。第五,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人口稠密地区或山区的影响较大,而对平原或人口稀少的地区影响相对较小。在预报过程中,对平原区和人烟稀少的地区较少发布,但位于盆地边缘、平原区的丘陵地带也会形成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产生威胁。如,新疆伊犁谷地因融雪或融冻发生了多起地质灾害,但目前缺乏发布地质灾害预报的科学依据。问:听说我国香港地区的地灾气象预报在世界上开展得最早,也很有影响,那么,我国香港地区怎样开展地灾气象预报工作?答:我国香港是世界上最早研究降雨和滑坡关系、实施降雨滑坡气象预报的地区。香港地区降雨量数据积累开始于1884年。1950年,香港政府开始收录完整的滑坡灾害资料。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政府建立了覆盖全港的降雨自动监测网络,此后这一监测网络不断加以完善。香港学者在研究降雨和滑坡时发现,每小时降雨量达到75毫米,就是灾难性滑坡的临界降雨量,同时24小时日降雨量也可作为降雨滑坡的警戒指示。1984年,香港政府启动了滑坡预警系统,确定小时降雨量75毫米和24小时日降雨早班175毫米为滑坡警报的临界降雨量。超过临界降雨量就发警报,提醒当地居民注意。该预警系统启动以来,香港地区平均每年发布3次滑坡警报。此后,为了不断完善滑坡预警系统,他们加大了对降雨滑坡的研究力度,通过摸清降雨滑坡分布规律,建立降雨入渗的水文地质模型,应用概率统计等方法建立更精确的滑坡、降雨关系。目前更深入的滑坡、降雨关系仍在研究当中。据了解,目前美国、日本、巴西、委内瑞拉、波多黎各等国也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工作。美国于1985年在旧金山湾正式建成滑坡实时预报系统,从总体上看,预报非常成功。问:地灾气象预报工作目前需要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答: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科学技术依据、信息储备以及其他基础条件严重不足,方法体系尚不成熟,应加强研究,改进方法。今后应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地质灾害调查。以往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无法满足预报的要求,建议开展更大比例尺的、针对性更强的地质灾害专项调查,为预报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加强监测。地灾预报需要大量的监测资料作为依据,目前地质灾监测工作十分薄弱,预报预警工作缺乏基本的监测信息支撑。          (10277-GTZYB)链  接为了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效减轻气象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于2003年4月7日签订了《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协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具体负责了这项工作,创建了预警方法,主持完成了2003年汛期(6-9月)和2004(5-9月)的预警预报工作及相关省级单位预警的指导培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的反馈资料证明,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可以达到50%以上,可以指导地方政府的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针对性,并带动相关研究工作。预警对象:降雨诱发的区域突发性群发型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预警时段、地域、等级与发布形式:预报预警时段是当日20时至次日20时。预报预警地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暂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分为5个等级:1级,可能性很小;2级,可能性较小;3级,可能性较大;4级,可能性大;5级,可能性很大。国家层次地质灾害预警发布3-5级。发布形式采用中国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站同时发布。  评论               建立跨学科地灾预警系统海晶祥近年来,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事故呈增加趋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3年,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启动了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业务,对减少地灾损失,保人民生命财产平安起到了重要作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十分复杂,不仅包括地震、火山、河流冲刷、融雪、降雨等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但就作用于地质灾害暴发过程最基本的自然因素而言,其主要受特定的地质地貌与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控制,并受灾害性气象因素和降雨量异常及其相互作用的支配。地质灾害问题是地质、气象、地震、水文、生态等多学科的复杂课题,需要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同理,要解决地质灾害的防治问题,既需要长期的建设规划和科学的发展战略作保证,也需要短期的预报警报。要加强多学科合作的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重要的是应加强综合的、跨部门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准确的预报必须建立在准确的实况观测的基础上。地质灾害预报不仅需要灾情资料,更需要加强地学因子的观测;既需要初始观测资料支持,也需要观测资料检验。目前,气象、水文、地震等部门已经建立了独立、完备的观测站网,依托地球系统各学科、各部门建立的观测站网,构建地质灾害观测系统,不仅花钱少、效率高,能够获得准确的观测资料,也符合地质灾害本身的跨学科特点。过去的大量研究工作多是针对一个具体的泥石流沟或是滑坡体进行的,这样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机理,是预报、警报的基础,但就全国范围的地质灾害预报、警报而言,不可能用简单的几个模型来代替,而是需要更加广泛的研究和调查,得出更具有共性的成果,作为预报方法的理论基础。全国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工作已取得实效,根据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开展更加广泛的多学科合作,建立跨学科的地灾预警系统势在必行。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像地灾气象预报工作那样,预报灾情,造福社会。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