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资源与环境工作浏览次数:587 发布日期:2004-10-26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蒋承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同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理论的核心,它结束了相当长时期内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力量,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指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就明确了发展是我们党第一位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指出,我们党离开了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就是放弃了执政党的地位,从而进一步阐述了发展对于执政党的重要意义。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发展的经验,也是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指出了一条我国如何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在领导与驾驭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日趋成熟。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的基本要素。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资源与环境,而检验资源与环境工作是否做好的标准就在于是否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既涉及经济发展,也涉及社会发展。我国宪法明确规定,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也可以认为资源属于全社会所有。为了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宪法还规定了国家必须保障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由此可见,资源开发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资源产业是诸多产业的源头产业,从产业链上看,资源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下游产业,这也说明,资源问题不再是单一的经济发展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发展问题。资源产业吸纳社会劳动力,由此而形成的下游产业将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产业兴衰将涉及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样也会产生社会问题。资源具有区域性特点,如何部署资源产业,乃至于如何部署其后续产业,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也就使其从经济问题转变为社会发展问题。资源开发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环境,少数人受益、多数人受害而导致社会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是典型的社会问题,治理环境也将形成新的产业,优良的环境又将为一些新型高新技术产业的诞生提供条件。资源和环境从本质上说都源于自然界,资源与环境的形成、资源与环境的多样性、区域分布的差异性、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环境恶化机理,诸如此类,都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的内容,因此,资源与环境工作不仅要研究其经济规律,同时也应重视其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只有按照上述三种规律来开展资源与环境工作,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资源与环境工作,当前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资源与环境本是同根生,例如土地资源与土地环境,水资源与水环境,大气资源与大气环境,矿产资源与地球化学环境,等等,它们常常为一体两面,但值得注意的是,往往由于资源的开发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最先从资源利用开始,当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在其容量范围之内时,环境承受了资源开发所带来的压力。人类无节制地开发资源,使得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超出了环境的容量,于是造成环境的恶化。环境的恶化又不断地破坏着资源,例如,水的污染导致水资源的破坏,土壤的污染破坏土地资源,大气环境的污染影响着生物资源的生存发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要保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资源开发不仅必须控制在环境容量范围之内,而且从开始就应考虑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要进行环境评估,制定恢复保护环境的措施,从源头开始,走循环经济之路。科学发展观还要求我们,必须对已破坏的环境进行统一、有序的治理,以恢复环境的本来面貌,减少环境的继续破坏。二是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资源总是有限的,一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即便是再生资源,其容量也是有限的。人类无节制,无限度地破坏环境必然导致环境的不断恶化,直至人类生存条件的丧失。科学发展观要求可持续发展,就要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摸清资源前景和环境容量,进行全面规划。资源家底必须摸清,然后按其特点进行合理配置。一些资源,例如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可以在资源全球化的基础上实施全球配置;另外一些资源,例如土地资源、水资源,应实施全国配置,以求实现最大利用效益。要按照资源特性与专属性来布局资源产业,避免因简单重复建设而浪费资源。摸清环境现状,研究环境恶化的机理,统筹规划,逐步治理,以保持优良的生存环境。其次,要认真落实开发与节约并举,以节约为主的方针。要从法律上保障节约资源方针的落实,要从科学技术上保证节约资源的可行性,要从经济政策上建立鼓励节约资源方针落实的机制。再次,要切实改善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只拥有一个地球,是地球哺育着人类,而人类不断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改造自然环境,不断改变着人类社会,但如果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不顾自然规律来改造环境,必然会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要使人类永存,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是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资源与环境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与环境的安全保障,而资源与环境的优劣是客观存在的。土地、牧场有优劣之分,矿产有贫富之分,环境也同样有优劣之分,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资源与环境在数量上得到保证,同时必须在质量上有所保证。无论何种资源,没有一定质量的数量是不可靠的,只有具备一定质量的数量才是可靠的保障。因此,不能只注重土地数量上的平衡而不注重土地质量的提高,只注重矿产资源数量增加而不注重矿产资源的各种质量指标,只注重森林覆盖率而不注重森林质量,只注重草原面积而不注重草原质量。资源与环境还具有区域性与专属性,因此,质量与数量的统一还表现在它的合理配置上。各种资源都具有其独特分布规律和组成特点,例如,不同地区的土壤由不同地球化学元素组成,具有不同土壤结构,不同水分含量,不同光照。因此,土地对农作物具有选择性。林地、草原也有同样规律,水资源也具有不同分布特点,一些地区以地表水为主,一些地区以地下水为主;矿产资源也有不同类型,有些矿床成份简单,有些矿床是多种元素并存,这就要求我们要依据资源特点分别进行用途配置,以达到资源的合理的利用,尽量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都与科学技术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在一定科学技术水平下,不具备开发条件的资源,在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后就可以成为可开发的资源,利用科学技术去改造环境、排除污染,可以创造出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优良环境。资源与环境虽然都是自然的产物,但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持或恢复优美环境。加强地质调查是遵循科学发展观,做好资源环境工作的基础。资源与环境是在地球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客观存在的实体,利用资源必须掌握资源形成的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必须掌握环境形成的自然规律,而这些规律都与地质作用相关,因此掌握这些规律,首先要掌握地质作用的规律,这就离不开地质调查。地质调查工作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要密切关注人们生存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在继续做好基础性地质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应用性地质工作。资源地质工作要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探索土地资源地质调查、水资源地质调查、海洋资源地质调查、环境资源地质调查等。要加大地质环境调查力度,逐渐开展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地方病的地质环境调查、旅游地质环境调查、城市地质环境调查、工程地质环境调查、水环境地质调查、灾害地质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探索环境变化因素,科学地建立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探索正确预报环境质量、地质灾害的各种方法,探索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恢复资源功能的各种方法。力戒为地质而地质,而要使地质调查工作真正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加强调查力度与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相辅相成。只有不断利用高新技术进行调查,才能避免简单重复,才有可能提出新的成果;调查程度的不断提高,又会提出更多疑难问题,需要有更新的理论、更高的技术来解决。要转变地质调查的运行机制,将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切实加强公益性地质工作,建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中央、地方投入机制;指导与协调好商业性地质工作,创造条件,制定政策,引导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发展。国土资源部承担着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地质环境行政管理的重任,搞好这三项行政管理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在工作思路形成过程中,既要研究其经济规律,同时也要研究其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开展日常工作的同时,要实现工作重点的转变,土地行政管理要从数量管理逐步转向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的生态管理,矿政管理要从矿权管理逐步转到如何保障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包括合理配置资源等宏观调控上来,地质环境行政管理从目前粗放型管理逐步转向科学管理。土地既是资源又是生态要素,既要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物质基础作用,又要发挥其作为生存条件的生态作用,必须研究如何将现行的按用途的分割管理,转变为从其内在的规律出发的统一的土地资源配置。土地的供求矛盾会越来越突出,要探索如何从土地的合理利用上与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土地质量上来寻求解决办法。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少的国情,要求把合理开发利用放到矿政管理的首位。要强化法制,重视开发方案,必须要求矿产规模与开采规模相一致,要提高资源“三率”水平、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尾矿再利用水平,以确保资源保护方针从源头上得到切实贯彻。要强化监督,以保证资源保护方针在开发实施中真正得到落实,要从全球资源配置的高度研究资源战略问题,使我国有限的矿产资源能够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地质灾害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群防群测工作只是管理的开始,要提高科学性,重视缓变性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的研究,完善原有监测网点,做到科学预报,提出可行的防治办法;加强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研究,逐步建成科学的监测网络,实施科学预报。上述重点工作的实施都离不开地质调查这个基础,要转变地质调查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观念。要加强与人类生存关系最密切的第四纪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提高基础性地质调查的程度,开展深部地质调查,为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基础性地质资料。特别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结合区域发展的特点,开展各项应用性地质调查,当前开展的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与农业环境地质研究,以及城市地质环境调查与城市环境地质研究,已取得良好成果,要进一步深化并开拓更多、更新的领域。要加强矿产资源的远景评价,加强远景成矿区带的预测,逐步深化对远景成矿区带矿产资源量的认识,像油气一样,更全面、准确地摸清我国其他矿产资源的家底。地质调查工作的运行机制与组织结构的深化改革已刻不容缓。运行机制的转变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其方向已经明确,问题就在于落实。新型地质调查还要有组织保证,应建立充满活力、有创新能力的决策机构,有创新与组织能力的管理机构,有创新与踏实肯干作风的工作实体,三个层面紧密结合、互相协调才能开创地质调查工作的新局面。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只有实实在在地贯彻这个指导思想,才能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做出应有贡献。贯彻这个指导思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贯穿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国土资源工作定会开创新的局面。 (9148-KY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