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电:令人欢喜令人忧

浏览次数:426  发布日期:2005-03-25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铁 风小水电,可发展的大事业波恩可再生能源国际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中指出:采用包括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会同能源效率的提高,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更多的特别是贫困的人口提供电力,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由于电荒的影响,我国近年来加大了风能、太阳能、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力度。大型的水电建设对生态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广泛,发展势头已经大大减缓,2003年,一场关于“杨柳湖工程”和“怒江水电开发规划”的争论引起了社会和公众广泛的关注。争论的焦点便是水电开发和生态环境(包括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有些专家主张,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停止尚未开发的江河的水电开发,保留一条原生态的河流。而小水电规模小,投资小,对环境的影响面小,属于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适合边远山区灵活、有效的供电。我国小水电可开发量达到8700万千瓦,占全国水电资源可开发量的23%,居世界第一位。大力发展小水电是提高中国水能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国优化能源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发展势头令人喜我国小水电近年来高速发展,每年新增装机250万千瓦左右,发展速度是上世纪90年代的3~4倍;总装机达3000多万千瓦,占全国水电装机36%,占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99%以上。目前全国已有1600个县开发了小水电,近800个县以小水电供电为主,建成了653个初级电气化县,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在全国26个县试点。来自水利部的统计显示,2004年全国农村水电新增装机330多万千瓦,在建规模1000万千瓦,均创历史新高。水利部部长汪恕诚表示,今年我国将继续大力开发农村水电,保护去年发展规模,全面完成“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目标。近日,河北省也对发展农村小水电提出了具体的政策保障措施,首次提出了允许“组建农村水电区域地方电网企业,发挥农村水电成本低的优势,降低售电价,实施小水电代燃料优惠电价”的政策。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各项政策制度的不具体、不完善,小水电在迅速增长的同时,也伴生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其良性发展。无序建设使人忧近年来小水电的迅速发展,除了受电荒影响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之外,稳定的高额利润是一个重要方面。据统计,在自然条件较好的河段,建设一座装机容量为1000千瓦的水电站,总投资需要400万元左右,年均发电5000个小时;上网电价按0.18元/千瓦时计算,每年纯利润可达60万元左右,利润率超过10%,10年左右便可收回全部成本。而一般的小水电站通常运行寿命为20~30年。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一些地区的小水电开发商开始盲目的开发建设,对地区水电事业的良性发展构成直接威胁。近年来西南地区(云、贵、川等省区)持续兴起的中小水电开发热便是典型。云南省2003年中小水电在建规模216万千瓦,其中新开工工程装机总容量达185万千瓦,创下了这个省历史之最;四川省近年来新建的中小水电站总数达967座,新增装机163.4万千瓦,占这个省现有中小水电装机容量502万千瓦的1/3强。在小水电开发过程中,大量的“跑马圈水”、无序开发等现象,带来了一连串问题。首先,由于地方政府支持,一些开发商往往既不办取水许可,也不经水能资源开发许可,直接开始电站建设,最终使得河流的防洪、灌溉、老百姓的人畜饮水作用消失殆尽,而变成开发商赚钱的工具;其次,资源被炒作、浪费,实力资金不足的开发商,按河流情况能够装1万千瓦装机的电站只装5000~6000千瓦;再者,一批“无立项、无设计、无管理、无验收”的“四无”电站128座,云南也有30余座之多。这些电站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随意向河道倾倒弃渣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河道堵塞,又给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无节制的开发导致众多河流原有生态环境被破坏,河床干涸,河道坍塌,甚至引发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如四川省石棉县的小水河,全长34公里,两岸大大小小已建和在建的水电站竟达17座!这些小水电站基本都是引水式发电,水被大量引走后,地表水已基本断流,河床大面积干涸,部分河段相连的山体已开始滑坡。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行政协商机制,上下游左右岸和地区间利益关系难协调,引起众多的水事纠纷。完善小水电发展思路加快小水电开发必须坚持科学规划,持续开发,充分利用,协调配套,与环境保护共赢等原则。在小水电的发展当中,政府职能不能缺位。一些地区“跑马圈水”、无序开发愈演愈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还是在水能资源的管理上。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后,水力资源开发的政府管理职能进一步分散并有弱化的趋势,政府应该对水资源的综合规划(包括水力资源规划)加强统一管理,强化规划工作中的规划环评工作,超前组织对尚未进行规划的河流开展综合规划,对尚未批准的河流规划尽快进行审查。                                       (5-3106-HJB)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