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照下的旅游地学浏览次数:446 发布日期:2005-06-15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遗迹/地质遗迹和化石 冯 昭在写作过程中,我试图让这本书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特别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在讲构建和谐社会,而最重要的和谐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2002年,年逾花甲的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员吴胜明,开始了他长达三年的国家地质公园考察之旅——这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地学专家来,也是一件需要毅力的“苦差事”。外出考察,买火车票就是一个难关。2002年9月,吴胜明在重庆市火车站购票,正赶上国庆前夕,队伍排得很长得挤,空气污浊,排了1个小时到了窗口,售票员却说只剩下站票了。时间紧,经费少,住一天要多花160多元啊!等到下午4点火车进站,只得硬着头皮“拼老命”往上挤。2005年4月,经过三年的实地考察和写作修改,《中国地书——中国21个国家地质公园全记录》终于出版了。“写科学书籍,尤其是地学书,没有亲历是万万写不好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出真知’,一点不假。”谈到写作的初衷,他率真地说道。文学为体,地学为用问:首先祝贺您的新著出版。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准确而大气,又不拘泥于地学层面的“实指”,您是怎样想到把它定名为《中国地书》的?答:这本书的内容,用副标题表述就是《中国21个国家地质公园全记录》,但它人微言轻书名,显得冗长,又不生动。我曾经想了两个书名:《泉涌瀑飞峰林展》和《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巡礼》,前者文学味太浓,后者又一般化。出版社的编辑在审阅书稿过程中,发现描写浙江临海公园的文稿中有一句“沧海桑田无字书”,从中受到启发,来了灵感,说这本书讲得是中国大地山川形成、深化、发展等方面的道理,不如就叫《中国地书》吧。我也认为这个名字比较贴切。问:翻开书的目录,感觉它和一般地质学图书有两个显著不同:一是每篇的标题都由两部分构成,前面是地球术语,后面则是诗化的文学语言,如“丹霞地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等;二是每篇文章前面都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介绍每个公园。因此,给人感觉这本书不仅有地学知识,而且更有文学味道。答:为了使地学图书让大众认同,爱读并且喜欢,一定都喜欢读诗歌、散文等优美的文字,所以,在标题制作、文章结构、遣词造句上就要有尽可能浓的文学味道。除了你说的目录,在文章中也是如此,比如:我写河南焦作云台山公园,引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为开篇;写四川安县砾岩岩溶公园,从四川作家沙汀的生平开始说起;写江西龙虎山公园用《水浒》“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来开篇。在叙述中更是把地学景观和一些有关的文学诗词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述四川自贡恐龙公园中的“拾遗工部龙”时,就引用了杜甫的有关诗句;在叙述丹霞地貌时,也引用了明代举人池显方《上清溪流游记》中的一段优美文字。问:相信《中国地书》浓郁的文学味道,也与您的阅读经验有关。在几十年的地学研究中,有哪些相关图书对您的与作构成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如何渗透到《中国地书》中去的呢?答:我国古代有不少优秀的地学著作,其中,我最为推崇的是明代地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经过对这本书一二十年的阅读,我深深感到徐霞客除了地学上的成就以外,其描述地质景观的文字也有着深厚的功力。我在写河北阜平天生桥公园时,文章标题中的“石梁飞瀑”四个字,就是源自徐霞客的文章,当初想换掉它,但想了几天几夜,还是无法超越徐霞客的描述——该公园的主要景区就是天生桥(即石梁),桥下有一个落差超过百米的瀑布(即飞瀑)。此外,书中离两大段引用自《徐霞客游记》的文字:一是河南嵩山公园中对嵩山卢岩景区的描写;二是浙江常山公园中的“文中文”——对“罕见的三峰并立的丹霞山”的描写。“天人合一”的境界问:您所说的“文中文”,是什么意思?答:这本书主要讲21个国家地质公园,以描写自然为主,每个公园大约在1万字左右,读者一口气读下来,可能有些费劲。为此,我在介绍每个公园时,都插进了一篇和此公园有关的千字文,使其能够独立成篇,又有些启发性,就像是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主题歌或插曲,我把它称之为“文中文”。问:这本书虽说是一本旅游读物,但本质上是一部普及性的地质学著作。它在介绍国家地质公园的同时,都融合了哪些关于地学的知识?答:这本书不是地质教科书,因此并没有系统地讲授地质科学知识,而是结合每个地质公园的山川特点来讲地质。这样讲地质虽然不够系统、全面,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更加生动、实用。本书主要讲了峡谷、丹霞、火山、岩溶、古生物化石等方面的一些地质知识,如描写丹霞地貌,文人形容它“色如渥丹”。“渥丹”是一种中国特产的红色百合花,在书中也配发了它的彩色照片。在讲地学知识时,我对一些新的地质名词和理论也有所提及,如火山中的“玛珥湖”,生物进化中的“灾变现象”(即生物大灭绝);也结合实际讲了一些有趣的地理现象,如在写黑龙江嘉荫恐龙公园时讲了“北京时间”,在写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公园时讲了中国南北夏季的巨大温差。问:在考察了21个国家地质公园之后,您是抱着一种怎样的态度开始写作的?答:从始至终,都有一条红线贯穿这本书的写作过程,那就是对人民的热爱和祖国的热爱。在太行山中的云台山,我想到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在涞源白石山,我写到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以及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在嘉荫恐龙公园,我疾呼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应忘记“神州第一龙”化石流失俄国的屈辱历史;在山东枣庄,我赞扬了“铁道游击队”以及与日军殊死决战的中国军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中国的近代是一段多灾多难的时光,但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在写作过程中,我试图让这本书达到“天人合人”的境界,因此,特别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在讲构建和谐社会,而最重要的和谐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旅游地学的前景问:与以往出版的地学图书相比,这本书党政军有哪些不同?答:这是一本完全按照市场模式动作的地质科普图书,这在地学图书的出版中,目前党政军并不多见。我认为,今后此类图书也不应再沿用政府出资的方式,只有这样,包括地质科普图书在内的中国科普图书,才能提高档次,才能改变目前图书质量不高的现象,从而让高质量的科普著作占领市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使这本书更能吸引读者,出版社在版式设计、运用图片等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问:这本书是一本旅游地学著作,您认为当下中国旅游地学还存在哪些问题亟待解决?答:旅游地学的起步是在1985年,那时,地质部门成立了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挂靠了中国地质博物馆。20年来,我目睹了旅游地学的飞速发展,而中国地质公园的命 ,则在旅游地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此,《中国地书》也是献给该会20周年的一份礼物。现在有两个问题:一是这支队伍中不缺学者、专家,但缺少真正深入第一线,进行实地考察并向大众普及地学知识的人——地学是实践的科学,旅游地学自然也是实践的科学;第二个问题是,搞旅游地学不仅需要地质学的知识,也需要地理、气候、天文、海洋、文学、历史、宗教、建筑等多方面的知识,现在需要通过实践,通过具体的成果把政府的有限资金用到真正合格的旅游地学专家身上,让不合格者退出这支队伍。这样,才能鼓励专家学者们脚踏实地地做学问,让地方从这些学问中得到经济上的实惠。中国的旅游地学就像一轮朝阳正从海面上喷薄而出。在前20前的基础上,一定会发展得更加光辉灿烂。 (5-5235-GTZY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