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学:撑起地质公园一片天——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博士生导师田明中

浏览次数:666  发布日期:2010-10-12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遗迹/地质公园新闻
●地质工作者不仅是找矿,还要向社会广泛而有力地宣传、普及地学知识,尤其是引导广大青少年●地质公园不仅仅是一块牌子,更重要的是能够建立起一个适应社会、面向大众的科学旅游形式●地质公园在法律体系上还没有完善,应该出台一整套法律法规、运作模式,更好地来规范地质公园    在国家地质公园启动十周年、旅游地学研究会成立25周年之际,本报就地质旅游和地学旅游教育、地质公园建设等问题,采访了曾成功主持申报克什克腾、阿拉善等多家地质公园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博士生导师田明中教授。    问:作为一名地质教育工作者,您能否回顾一下,十年前的旅游地学教育是什么状态?    答:地学旅游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文旅游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也越来越需要对地球科学认识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地学旅游在大学学科内也开始产生、形成和发展,是地质学与旅游学相结合的新学科。    我国最早的地学旅游是在25年前,当时,是由多个地学界、旅游界人士共同提出“地学旅游或旅游地学”的概念。地球科学深入到旅游的领域,涉及到美学、地球科学等领域,让游客在欣赏到山川大河的同时,还要了解这些美是如何形成的、什么时间形成的、通过什么地质作用形成的。地球科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可是过去地学界对这一点认识不足,有的人还认为它不是一门学科。我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地质工作者不仅是找矿,还要担负起社会和广大消费者需求的责任,向社会广泛而有力地宣传、普及地学知识,把人们从传统的神话旅游引导到科学旅游的方向上来,尤其是引导广大青少年,这是一个重大的信息转变。游客在认识到美的同时,增长的科学知识也丰富了,可以认识到一个自然景观是地质作用在不同的时期发展、演化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地质体和地质作用就会形成不同而奇特的地质景观。    因此,1985年我国正式提出了旅游地学的概念,成立了“旅游地学研究会”。从此这一新兴学科开始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也开始有了研究地学旅游的文章和出版物,各高等院校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等都相应地开设或增加了有关地学旅游的课程,并开始在这个方向招收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由一个传统的设想到培养专门的地学旅游人才。我国在地学旅游方面从一个萌芽发展到有了教材、又有专门培养学生的专业,地学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了今天公众喜欢、社会认可的研究领域和专业。        问:您能否总结一下今天的旅游地学情况、旅游地学教学?    答:今天的旅游地学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与十年前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人员已经达到上百人甚至更多,有教授,有硕士、博士等等,因此从专业地学旅游研究领域或包括整个有关旅游地学的各个方面,既有组织机构又有研究机构。如今的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学术活动异常活跃,每年举行一次学术年会,每次会议都有数百人参加,学术论文、经验交流、课题研讨都有定期的出版物,也为旅游地学发展和深入研究奠定了一个学术地位和组织体系,更是为旅游地学的人才培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近十年来,在地质公园方面,我培养了近50名硕士生、博士生,他们在地质公园建设中,从调查、评价、论证到申报材料的编制、地质公园建设规划,再到后续的科普教育,还有地质公园的内涵、科学研究价值,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把一个地质公园的特殊性找出来,挖掘出它的特色和价值,还要找出它面对社会大众的价值,需要从事地质公园研究的工作者具有地质学、美学、规划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背景。    这方面,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要学多方面的知识,从调查、申报,再到开园、建设、提升阶段,能够完整参与一个公园的全部建设的经历是非常宝贵的,也是其他学科难以给予的。在建设地质公园的过程中,他们与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经历,也广泛地接触了社会,同时也适应了社会。这其中得到的锻炼和增长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学习不到的,不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从书本到社会实践。    学生的社会阅历增加了,知识丰富了,他们将受益终生。    问:经过十年的发展,您认为如今的地质公园和十年前相比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答:如今的地质公园已经形成了建设的良好势头,同时也具一个完备的地质公园体系。和其他国家相比,有人会问中国的地质公园数量是不是多了?我认为不是多了,关键是如何建设。地质公园不仅仅是一块牌子,更重要的是能够建立起一个适应社会、面向大众的科学旅游形式,改善地方环境、促进科学普及、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我国地质公园建设过程也经历了启动规范到发展完善的过程,地质公园所走过的历程仅仅十年,非常短暂,它就像一个孩子,正处在一个幼年或者是少年时期,有许多的经验需要总结,建设和管理经验也需要研究。十年历程虽然短暂,但取得的成绩却是举世公认的,我国除了台湾和澳门地区以外,其他各省及地区均有国家地质公园建立。香港地区起步晚,但建设速度快,重视程度高,与国际化接轨的速度也比大陆要快。    中国地质结构复杂,地形和气候差异大,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了许多具有国家和世界意义的地质景观,有的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从类型上讲,中国的地质公园从不同地质时代都能完整地揭示地球生命演化的规律。从火山岩分布的情况来看,东南沿海和东北的类型和时代也不完全相同,反映了地球火山活动的规律。中国最老的地层可达到30多亿年,海陆变迁、构造运动等地质事件的发生都完整地被记录下来。    问:您认为我国地质公园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您对我国地质公园建设有什么样的意见和建议?    答:我认为地质公园的发展趋势是建设精品、样板型的地质公园,同时要加强对地质公园的监督和检查指导,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和地质公园管理者的作用,对于一些不能够建设或者保护达不到地质公园标准的应该予以通报,限期整改,甚至取消资格,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和能进能出的循环机制,而不是一旦获得了地质公园的招牌就是永久的。尤其是建设初期,更应该从严掌握。    2009年起,国土资源部对地质公园申报的办法进行了重大改进,由原来的一次性申报授牌,改先申报、后授牌。虽然分为两个阶段,却意义重大,在建设阶段对在期限内无法达到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的要取消其资格。我国地质公园的建设尽管成绩很大,但经验和教训还是要总结。从国家层面上讲,在法律体系上还没有完善,应该出台一整套法律法规、运作模式,更好地来规范地质公园。    任何一门新兴学科,在初创时期都是十分艰辛的,旅游地学也不例外。幸运的是,它在诞生时就与实践紧密相连,给予了这个新兴学科蓬勃发展所需要的充足“养分”。同时,地质公园也在发展中得到了科学理论的支持和引导。这其中,许多地学专家付诸了大量甚至是毕生的精力,很多在校学生也能够有机会充分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锻炼了他们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如今,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为地质公园管理和建设的骨干力量,而且这个队伍还在不断壮大。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地质公园建设的斐然成绩中,旅游地学居功至伟。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