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中国的选择

浏览次数:500  发布日期:2005-09-20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孙洪悦经济发展不能停止,也不能将资源短缺的矛盾转嫁给其他国家,中国的惟一出路,就是节约型发展,用越来越少的自然资源投入,换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是中国人必须面对、也是人类必须面对的历史性挑战。话题:建设节约型社会,选择和行动人物: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中心主任叶文虎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国高速发展,但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也增长了2.6倍。华盛顿地球政策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一般资源方面,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资源消费大国。而众所周知,大部分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中国都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甚至1/5。“煤荒”、“电荒”和“油荒”接踵而来,中国资源紧缺的警钟声四起。快速前行的中国像被几只黑手突然扣住了肩膊。6月28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做好能源资源工作,优先抓好节约能源资源,促进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节约在以前还只涉及“效益”和“道德”范畴,如今却上升到这样的高度,中国资源的严峻形势可见一斑。今天媒体对节约的宣传可谓是铺天盖地,“但是我们对节约理念的认识还不够清晰深入,有些宣传甚至背离了中央的初衷。”近日,笔者就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问题采访了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中心主任叶文虎,在采访过程中,叶教授几次阐述了这样的想法。“节约型社会”是一种良好的价值诉求,是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问:您能先谈谈党中央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深层背景吗?答:“节约型社会”是一种良好的价值诉求,是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人口增加,消费水平提高,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需求不断增长。需求的无限性是永恒的,但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供给能力有限。需求的无限与资源的有限迟早要产生矛盾,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这种矛盾尖锐化,两次世界大战,说到底,打的就是资源,抢土地,抢矿产,抢海洋,抢黄金。再看中国,连续20多年高速发展,是用巨大的资源、环境投入换来的。2003年我国创造的GDP不足全球的4%,资源消耗却占到全球的30%左右。人口还在增加,人民改善生活的要求还在提高,如果继续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就会把我们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导向不可恢复的危机里,同时严重制约的经济的发展。云南滇池的治理,40多个亿投进去了,滇池的水质没有根本改变。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治理淮河,我参加了前期策划,治理方案计划投入600亿元。决策者一下愣了,一个三峡工程才投入900个亿啊。所以,中共中央在现在这个阶段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非常明智,非常有远见的,有强大的科学依据,强大的现实背景。这是经过相当长时间论证的国家发展战略。如果我们把资源环境破坏到了不可修复的程度,还谈什么可持续发展,谈什么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如果和转嫁联系,而不与转变联系,对本国有好处,却会给世界带来不安。问:资源与发展的矛盾很多国家都遇到过,他们一般是怎么处理的呢?答:如果资源环境不能支持国家发展,怎么办呢?有几条路,一是停下来,退回去,这恐怕哪个国家都不愿意做。先期工业化国家采用的是一种扩张主义策略,把本国的资源短缺矛盾转嫁到别的国家。最典型的是英国,他的东印度公司,在海外生产销售,消耗别国的资源,破坏别国的环境,他们赚取资本。现在的发达国家仍然在执行这样的战略。美国的石油战略储备有8亿吨,但他不开采,宁可到中东抢石油。日本有一个铜厂,上世纪70年代铜厂搬到了菲律宾,因为铜厂对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一位教授带我去看废弃厂址的环境治理。光秃秃的山上挂了个网子下来,网上洒上营养液,播草种,干了30年,确实有成效。但是我提出了疑问,铜厂搬到了菲律宾,不是占用了人家的铜矿,破坏了人家的环境吗?这位教授却说这个铜厂对菲律宾的财政收支持有多大,解决了多少劳动就业,破坏环境、占有资源不提了。这是明显的矛盾转嫁理念。问:中国的高速发展,是否可以考虑这种资源矛盾转嫁的方式?答:节约如果和转嫁联系,而不与转变联系,对本国有好处,却会给世界带来不安。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和平发展,这种扩张或者转嫁的方式同我们治国理念是相悖的。更重要的,中国转嫁给谁呢?谁养得起我们13亿人。现在到处讲与国际接轨,我说资源利用上是不能随便讲接轨的。有人说,美国的今天是中国的明天。美国所消耗的资源,占全世界的一半,中国这样发展的话,4个地球也装不下。停止发展不行,转嫁也不成,唯一的出路,就是节约型发展之路,用越来越少的自然资源投入,换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是放在中国人面前,也是放在人类面前的历史性挑战。问:但现在中国对世界的资源需求越来越大,“中国威胁论”的说法恐怕也有这层意思吧?答:资源需求和资源矛盾转嫁不一样,任何地方的资源禀赋都不一样,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所以资源有互通性,资源互通要达成互利、共赢。自然资源在空间的流通是必须的,也是自然的。有的媒体有意无意地强调节约是降低消费,这是误导!必要的消费不但不能降低还要提高问: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的必然选择。现在媒体对节约的宣传可谓铺天盖地,有的同“勤俭节约”的观念联系起来,两个概念在内涵上是否相同?答:勤俭节约的美德和我们今天所讲的节约型社会内涵不完全相同,勤俭节约主要讲的是勤俭持家过日子,那是因为底子薄,钱少,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勤俭持家,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就是因为中国经济拮据,比较落后。他不是从中国的资源角度认识的,当时他恐怕还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呢。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点在于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现在媒体的宣传有一个误区,有意无意地强调节约是降低消费。奢侈浪费当然是要杜绝,很必要的消费能降低吗,不但不能降低还要提高。如果每人一辈子只穿一件衬衫,够节约的吧,但厂子都关了门,劳动力就业没有了,税收没有了,你节约了,整个代价是什么。如果提倡节约型社会使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了,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它就不是中央的意图,也不可能搞下去。问:节约资源的意识,我们的国民还是很缺乏的,周边有些中国可以作为我们的榜样,比如您刚才提到的日本。答:中国自古宣传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叫我说这是在宣传穷大方。日本从小教育国民树立的资源小国意识。日本从地图上看跟毛毛虫似的,中间火山还那么多,日本人觉得上天对他们不公平。日本人节约资源的意识因此深入人心。我到早稻田大学的副校长家里做客,房间很豪华,但我注意到,洗手间的洗手池有两根管子同冲水马桶的抽水箱相连,洗过手的水可以再利用。中国有多少人这么做?我还参观了一个汽车制造厂的研发中心。技术人员在研发什么呢?一辆车的使用寿命是20万公里,那么它所有的部件都要与20公里相配备,一垮全垮,不能垮了之后还有部件可以用,那就是浪费。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国不搞转嫁,要搞转变。我们要学习日本的企业管理模式,学习他们的技术革新,当然更主要的是学习他的节约资源的意识。节约意识的培养需要公民的自觉,但更要从政策上倡导,制度上要求,技术上保障问:日本的资源忧患意识导致了资源节约意识,我们该怎样培养全体国民的节约意识呢?答:现在媒体的宣传更强调一种公民的自觉。我认为节约要从政策上倡导,制度上要求,技术上保障。比如上面说到的日本教授家里马桶的装置,你要是每家都自己做,太麻烦了。如果有一个施工队,负责给每家都装上,立刻可以节约大量的水。政策不推动,不鼓励,有多少人主动去做呢?还有,建设小区的时候,建筑设计院能不能把这样的节能装置设计进去,恐怕加不了多少钱。没有制度的要求,没有技术的保障,公民即使有节约意识也不见得做到位。政策应该挑起这样的担子来,鼓励、培育、引导群众。现在讲政策的职能转变,我觉得这种转变是重要的一项。相关背景: “节约型社会”的概念和目的: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叶文虎: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届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常委,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5-9095-GTZYB)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