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牧区生活 恢复沙地生态(节录)——中韩合作内蒙古沙地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示范村建设经验共享浏览次数:427 发布日期:2008-08-12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项目示范点——巴彦锡勒村中韩合作“中国内蒙古沙地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示范村建设项目”于2003年初启动实施。相关政府官员和科学家经过多次考察与调研,综合考虑了示范规模、社区特点以及经济、生态状况等多种因素,最终确定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巴彦锡勒村建立一个集生态环境保护、农牧业经济发展和社区发展建设为一体的生态示范村。巴彦锡勒村位于内蒙古典型草原的中部,是一个仅有37户牧民的小村落。村内居民以蒙古族居多,收入主要来源为畜牧业的肉、奶、皮、毛等产品。从自然条件看,这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3度,7月最热,平均气温为18度,1月最冷,平均气温为-28.5度。年降水量380毫米,降水集中于7、8、9三个月,无霜期70天。气候特点为夏季短促,冬季严寒、漫长。冬末春初多暴风雪,秋季降霜早。从环境状况分析,由于过度放牧、草地直接转化为农业用地、农业生产活动造成地下水过度消耗等多种原因,致使当地草原生态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全村27万亩的土地中,沙地面积就占大约17万亩,草地仅有6.5万亩。自然环境变化分析专家组通过收集项目区过去几十年的气候、社会经济、水资源状况等资料,结合对土壤理化性质、植被组成、土地生产力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了项目区放牧历史、水资源状况以及草地退化现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有利干了解草场退化和沙漠化的原因,也有利于提出可行的保护性利用措施。根据巴彦锡勒村的沙漠化成因和趋势,专家们首先提出了沙化控制建议,包括:控制牲畜数量以减轻草场的压力;建设固沙障和防风林带、固沙灌木林等防风体系;通过围栏、播种、施肥等方式改善天然草场;建设人工草地以提供充足的草料;提倡使用太阳能和风能。对退化土地进行修复巴彦锡勒村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边缘,由于长期不合理利用,项目区70%的草原发生严重退化,不仅影响到畜牧业的发展,也影响到保护区功能的发挥,成为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的巨大障碍。因此,尽快进行沙漠化防治,促使沙漠化过程逆转,建立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是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甚至居民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亟待开展。项目实施过程中,专家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草地和沙地承载力、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社会经济特点,对土地利用进行了重新规划,指导农牧民和管理部门对不同土地类型,如草地、沙地和沼地等分别采取合适的利用模式,提出对重度沙化的土地实施机械固沙、引种灌木等恢复方案,对已经发生严重退化的草地或沙地实行禁牧;对轻度退化的草地和沙地实行季节性禁牧,以达到对土地持续利用的目的。与此同时,为了补充饲草饲料的不足,在土壤肥力条件较好的区域建立了人工打草场。这些措施的应用有效遏制了当地草原退化的势头。通过减少项目区内流动沙丘的面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土地沙漠化趋势。开展草地生产力和草畜平衡评价项目示范区草地保护和畜牧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草地缺草和季节性超载。实地调查显示,该区域草地仅仅在夏季短暂的时间可以满足畜牧业需求,而冬春季节严重缺草。根据草地植物生长和生产力动态变化分析,专家认为草场没有能力在每年6月份之前为家畜提供饲草,因此建议从每年的1月份开始休牧,到翌年6月底结束。针对季节性超载问题,专家指出,可以通过在秋末冬初淘汰家畜的方式解决草地超载过牧问题,也可通过购买饲料的途径来保证至少6个月休牧期间的饲料来源。草地改良措施示范项目示范区生态系统包含沙地、草原、沼泽、滩地、湖泊等地形,其中面积较大的是沙地和草原。由于草地和沙地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地生产力大幅下降,部分地点出现大面积裸斑和流沙。退化草地植被的改良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其他大多数措施相比,建设围栏草场被认为是有效进行牲畜管理和沙漠化防治的首选方法。项目实施中,专家们主要采用这种方法遏制草地植被的退化并使其得以恢复。在示范区建设围栏草场可以达到限制春季放牧(延迟或禁止春季放牧)、轮牧、草场补播、引入饲料作物、草场恢复与保护等多种自的。通过这些措施,使当地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提高了1~5倍,牧草品质和家畜生产性能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畜牧业生产逐渐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开展固沙措施示范对流沙的固定是非常困难的工作,这在大面积连片沙区尤为突出。在各项固沙措施中,设立机械沙障是较为快速有效的方法。常用的机械沙障材料有麦秸、玉米秸和石块等。机械固沙措施能增大地表的粗糙度,有效降低地表的风速。在机械固沙措施形成的风积环境条件下,细粒沙物质能够将落在沙表面的植物种子埋积起来,利于植物种子的萌发生长;并且细粒沙物质增多,使沙面紧实,能够将夜间空气中凝结的水分和微量降水蓄积在沙层表面,不易迅速下渗到沙层下部,在一定程度上为浅根性先锋植物种子的生长提供了短暂的水分供应。通过对各种机械固沙措施的示范,使当地农牧民掌握了设置沙障的技巧,并自发地固定农舍及草场周围的流沙。沙地生态防治能力得到加强在项目示范区,由于世代以传统畜牧业为主,品种改良步伐缓慢,对传统的畜牧业经营方式有一定的惯性,致使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极大,丰年丰收,灾年欠收,导致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极不稳定。针对这种现实,项目组专家举办了有关草地改良、饲料生产、土地沙漠化防治、环境保护等知识的培训班和研修班,以帮助当地群众掌握科学生产技能,改变旧有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项目团队还与当地环保部门和宣传部门合作,在冬、春季节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产技能宣传与培训。经过几年实践,项目区管理人员和普通牧民的草原管理水平和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了逐步提高、与项自实施前相比,牧民自发图封退化草地和沙地的面积有所扩大,畜群数量保持稳定,出栏率增加,项目区内流动沙丘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恶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 ( 赵学勇,李青丰,韩永伟,李玉霖 2008.7.22,中国环境报,4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