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地质之光

浏览次数:482  发布日期:2006-08-15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遗迹/地质遗迹和化石
——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吴珍汉郭田珍2006年6月28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科院力学所)接到铁道部的邀请函,邀请青藏铁路活动断层勘测与地应力测量项目负责人吴珍汉研究员代表地科院力学所出席青藏铁路通车庆典活动。吴珍汉于6月29日如期抵达格尔木,7月1日上午乘上“青1号”首发列车,目睹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站台为青藏铁路首发列车剪彩和送行。青藏铁路横穿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拨最高的铁路,处于高寒气候环境和强构造活动背景,面临繁重的减灾防灾任务,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藏铁路沿线先后部署了活动断层勘测、地质灾害调查、地应力测量与综合监测工作,任务承担单位为地科院力学所。记者近日采访了今年已三上青藏高原即将第四次再赴昆仑山进行科考的地科院力学所吴珍汉博士。记者:格尔木乘火车到拉萨只需12个小时,而地科院力学所的科学家们为了这12个小时的安全通行,在这个生命禁区工作了5年多,而在此之前,更有30年地质资料的积累。请问,此时此刻,您作为这一历史的参与者和几证人,有何感想?吴珍汉;地科院力学所前后两代近百名科技人员投入到青藏铁路的地质勘测荼中,为青藏铁路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70提代中后期,我所老一辈地质学家湖海涛、易明初、吴浩、蒲庆余、钱方等进入青藏高原,在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后勤保障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青藏铁路和综合地质勘测和工程稳定性评价任务,并取得出宝贵的观测资料和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为青藏铁路和选线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2001年,国家决定修建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自2001年7月开始,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与铁道部、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的支持下,我所组织了以中青年专家为骨干的科技人员队伍,连续多年在青藏高原开展活动断层勘测与地质灾害野外观测工作,并开创了青藏高原冬季大规模进驻外地质施工的先例,取得了重要成果,为青藏铁路优化设计施工方案和防治地质灾害提供了重要依据。铁道部邀请地质力学研究所派代表出席青藏铁路通车庆典,不仅肯定了我所科技人员前期为青藏铁路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而且对项目组成员完成后续工作起到了很大的鼓励作用,所领导和全所职工都感到非常欣慰。记者:地科院力学所承担的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监测研究项目,全称为“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活动断裂勘测与地应力测量及工程应用”,对于普通百姓来讲,这个名称听起来有些深奥,您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这个课题吗?吴珍汉:在海拔4500-5000米的青藏高原高标准地修建长达千余千米的铁路,需要攻克很多复杂的工程技术难题,包括冻土防护、防震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等。逢2001年开始,铁道部相继委托不同部门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勘测研究和技术攻关。地科院力学所承担的“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勘测、地质灾害调查与地应力测量及工程应用”项目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2001~2003年,我们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采用先进的压磁法地应力测量技术,完成了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风火山隧道等的地应力测量任务,在世界上首次获得8级左右强烈地震前后地应力变化的现场对比观测资料;对隧道内部没类型岩石的物理参数和力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的实验测试,对隧道支护方案、工程安全措施提出了合理化建议。2、完成了青藏铁路望昆-拉萨段沿线大比例尺(1:2000)的活动断层调查与勘测任务,基本查明了青藏铁路沿线主要活动断层的地质特征、力学性质、运动速度等,为青藏铁路提高选线质量、优化工程设置提供了得要的地质依据。3、通过连续多年夏季与冬季的对比观测,在青藏铁路不冻泉、楚玛尔河、85道班和86道班等沿断层破碎带发现移动冰丘;先后在乌丽85道班、83道班东侧。雅玛尔河南岸发现移动冰丘及灾害隐患等,并及时将灾害隐患报告与工程防治建议报送铁道部青藏铁路项目办公室与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为青藏铁路的安全运营和地质灾害防治作出了积极贡献。记者:有报道称地质力学所填补了青藏高原腹地地质灾害监测的空白,为青藏铁路工程的减灾防灾提供了技术支撑。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好吗?吴珍汉:青藏铁路面临的冻土、地震、移动冰丘、构造裂缝等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多与活动断层的存在密切关系。由于青藏铁路沿线缺乏必要的地质灾害监测能力,自2004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托地科院力学所沿新建青藏铁路开展活动断层与地应力综合监测工作,希望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初步建成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层与地应力综合监测网络,提高青藏高原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能力。为此,我们项目组在前期勘测研究的基础上,2004年完成了地应力综合监测技术攻关和监测数据自动传输试验,2005年9月在昆仑山地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全自动地应力综合监测站,实现了同一站点对地应力、地形变、地温、地下水位和气温5种不同参数的连续、自动、动态监测数据的远程自动传输,取得了重要的技术突破。2005年11~12月,项目组相继建成了西大滩断裂位移自动监测站、安多地应力综合监测站和羊八井地应力综合监测站。2006~2007年计划建成可可西里、雁石坪、浪卡子3个地应力综合监测站,目前正在五道梁地区进行野外施工,预期今年9月将在可可西里建成青藏铁路沿线第4个全自动的地应力综合监测站。在青藏铁路沿线除进行地应力综合监测外,我们还开展了现代地壳变形的卫星雷达遥感干涉测量,在青藏铁路唐古拉山-拉萨段建立现代GPS观测网络,今年年底将获取现代地壳变形和现今断裂运动的高精度观测数据。我们目前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对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及高寒冻土地区的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离为青藏铁路减灾防灾提供技术支撑这个目标还比较远,还需要科技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记者:有专家说,青藏铁路的维护比修建更难。请您谈谈在青藏铁路的运营与维护过程中,地科院力学所还有哪些工作要做?吴珍汉: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要求,地科院力学所项目组将继续完成“青藏铁路活动断裂调查与监测”2006年7月~2007年12月的项目续作任务,计划2006年8月建成可可里地应力综合监测站、2007年建成雁石坪与浪卡子2个地应力综合监测站;力求在2007年12月项目结束前初步建成青藏铁路沿线地应力综合测测网络;2006年8月完成第二期GPS观测任务,2007年8月完成第三期GPS观测任务,完成青藏铁路和沿线关键构造部位的雷达遥感干涉测量及重要活动断裂和典型地质灾害的定量观测等任务,为青藏铁路运营期间的“病害”诊治提供地质依据。记者:胡锦涛总书记在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庆祝大会上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学习和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地科院力学所参与青藏铁路地质勘测研究的众多科技人员,对这一精神必定有切身体验,能给读者讲讲您最难忘的高原故事吗?吴珍汉:青藏高原由于高寒缺氧,工作、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我们项目组成员往返奔波于长达千余米的铁路线,部分专家因工作需要连续数年每年奔赴青藏高原三四次,每次都需要克服上高原初期的“高山反应”和下高原之后的“低山反应”,而且如此循环对人的心脏会造成难以逆转的损伤。我们项目组的科技骨干自2000年在念青唐古拉山地区开展1:25万区域地质填图开始,多次经历了极端艰苦环境的考验。我们所1位博士因车陷导致长时间浸泡在冰泠的河水之中而突患心肌炎,昏迷达数小时,后幸遇好心人相助,及时送往医院急救,才保住了生命。2002年1~2月,我们开创了青藏高原冬季大规模野外施工的先例,其间两位业务人员和3位工人在零下20多度的气温下,被困沱沱河冰水中达10多个小时。部分人员在冬季野外勘测期间患重感冒与肺气肿等“高原病”,由于处置得当、救助及时,加上比较幸运,每次都成功地脱离有危险。记者:地科院力学所是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李四光于20世纪50年代创建的,为新中国的建议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力学所新一代的科学家,你们继承光大了老一辈地质学家追求科学、献身祖国的优良传统,新时代的“地质之光”照亮了雪域高原。能给我们讲讲地科院力学所今后的工作目标吗?吴珍汉: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很多,包括资源、能源和环境等不同方面。国家高度重视加强地质工作,温家宝总理对当代地质工作者寄予了厚望。作为国家级地质科研机构,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研究所曾经为大庆油田的发现、华南铀矿的找矿突破、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重大工程地质安全评价等作出过重大贡献。今天,地科院力学所的领导和广大科技人员正在积极探索,希望弘扬李四光的学术思想,创新发展当代地质科学理论,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减灾防灾、勘探找矿、油气资源评价及国土资源调查创造新的业绩,作出新的贡献。              (2006.7.27  中国矿业报  B2报)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