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吉喜:走近大山 融入自然浏览次数:435 发布日期:2006-09-26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岛晓霞“建立人地和谐的自然关系”,这个情结一直影响着高吉喜的人格和性情,他的视野变得深远,心胸趋向博大,他的人生也因此变得厚重。生于内蒙古,长于内蒙古,从草原一路走来的蒙古汉子,始终带着黄土高原特有的质朴。从他的言谈中能够感觉出他对茫茫草原和大漠的深厚情感。才四十出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所长高吉喜,就已成为我国区域生态创新基地首席专家。他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在不少部委有关生态研究课题中,他都是咨询专家和顾问;他曾多次参加国际合作,被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人居中心等有关组织聘为国家专家;在国内被推荐担任了多个协会或学会的理事、常任理事。采访中,作为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修编专家顾问,高吉喜一再提到“建立人地和谐的自然关系”,这个情结一直影响着他的人格和性情,他的视野变得深远,心胸趋向博大,他的人生也因此变得厚重。“宜荒则荒”,其实是强调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高吉喜出生在内蒙古和山西、陕西交界的一个小山沟白彦不浪村。1982年,高吉喜成为白彦不浪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986年,他到中科院读生态环境学研究生,毕业后便留在了环科所,从事基础的试验工作。那时高吉喜做得最辛苦的,是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在青岛一垃圾场监测沼气的项目。由于我国垃圾多为煤灰和石渣,沼气量很少,用国外的设备根本监测不到。高吉喜想了个办法,用导管伸到垃圾底层,上面罩一塑料袋,这样实验才继续下去。从早七点到晚七点,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数据,一呆就是一天,垃圾场空气污浊,没法吃东西,更没有任何娱乐,很是辛苦。在垃圾场泡了整整三个月,其间高吉喜和同事坐火车回到北京,出站后跑着赶最后一放地铁到安定门,再坐358路公交车到北苑环科所。“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们怎么没想到打车,其实那时的经费还是充实的。”他笑道。做学问要深入思考,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能人云亦云,高吉喜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是“宜荒则荒”。“宜荒则荒”,其实是强调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高吉喜并不喜欢“荒地”这个词,过去国家一直强调消灭荒山荒地,但实际上对什么是荒山应有个正确的理解认识。通常说的“荒地”,都是自然用地,生态环境都很好。一味开发成宜农宜林地,不但不能起到生态建设作用,反而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降低生态功能。前几年,高吉喜随国家发改委、韩国环保组织到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民勤考察沙尘暴,当地一植树造林大队长提交了一份材料,其中在“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后面加了一句“宜沙则沙”。“看后我激动不已,这和我的‘宜荒则荒’相当吻合。这是他多年植树造林的经验总结,知道在哪里种树,哪里需要保持原有自然状态,一个普通人有如此凝练的总结,不简单。”高吉喜认为,“荒地”这种叫法是对自然的一种歧视,“宜荒则荒”是针对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提出的不正常的名词,因此“荒”字上打了引号。同时也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所有地方放任自流也不对,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生态环境保护事情的人分三种:一是搞基础科研的,二是志愿者的个体行为,三是与政府部门决策紧密相关,从战略决策上推动社会环保工作的进行。高吉喜属于最后一种人。他主持完成的《西部生态调查》中东部生态调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开展的最完善的生态调查与评估项目。项目调查研究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灾害等9大类371项。2003年,曾培炎副总理到中国环科院视察,就是高吉喜做的全国生态调查汇报。报告中很少提及取得的成绩,而是着重摆出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变化及存在的问题。曾培炎副总理听到表示,依此看到政府并没有做到科学决策,提出了今后的生态保护方向,并要求各级政府部门领导认真学习这一生态调查研究成果。“为报答家乡哺育之恩,我希望实实在在、力所能及地为父老乡亲做点事情。”白彦不浪,蒙语中是山清水秀的意思,但实际上那里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儿时,高吉喜经常和小伙伴们玩土,黄土沙土随处可见,再配上红胶泥,仿着动物捏出各种造型,仿着窑洞做出建筑模型……童年中美好的回忆大多在乡间自由嬉戏。六七岁时,秉承祖辈求学的传统,父母把高吉喜关进了学常。高吉喜很懂事,每天放学回家便下地干农活,或上山拔草喂猪羊。到了初中,学校离家有十几里地,每天步行一个小时上课。有时补课很晚才放学,路上漆黑一片,同学间爱讲鬼故事,很多人对不明的东西感到害怕,都躲着走。高吉喜不同,他要走近看个究竟才罢休。高吉喜对在白彦不浪的那段时光和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很怀念,现在这个村庄变成只剩十几户人家的“空壳村”,大部分人搬迁到城里居住。“因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贫穷,家乡人陆续离开了村庄。故乡慢慢消逝,你感到遗憾吗?”记者问道。“没有,我很赞同父老乡亲这样做。”高吉喜认为,人口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步。不太适合生存的地方,生态环境都比较脆弱,人在那里生存得不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反而对环境破坏很大。美、日、韩、加等世界发达国家,人口聚集在占国土面积1/3的城市中,有着相当大面积的无人区或人口稀少区,这样对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非常有利。如今,高吉喜经常往来于北京与内蒙古之间。2005年,他担任了内蒙古“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环评工作,课题组分析了内蒙古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定位、布局、结构规模和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建议。凡是与内蒙古生态环境方面的相关活动项目,高吉喜都积极参与。他说:“下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将举办一个环境培训班,邀我对副处级以上干部讲课。为报答家乡哺育之恩,我希望实实在在、力所能及地为父老乡亲做点事情。”野外调查充满了艰辛和惊险,高吉喜仍钟情于在跋山涉水中探访大自然由于北京立水桥附近大兴土木,记者二次去中国环科院时迷路了。在高吉喜带着去办公室的路上,记者几乎跟不上他的脚步。“别着急,慢慢走。我平时走路习惯很快,现在尽量慢点。”高吉喜个子不高,但有个好身体,这得益于他小时候一直干农活和常出野外跋山涉水,锻炼出来的。为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数据,高吉喜每年将近一半的时间在野外,且去的都是别人很少去的地方,交通极不便利。“您害怕过么?万一出车祸怎么办?”记者问道。“我从不考虑这个问题。野外调查要是总考虑这个问题,就没法做了。我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遇到过比较惊险的事情吗?”“当然,经常碰到。”野外调查充满了艰辛和惊险,但高吉喜仍钟情于跋山涉水中探访大自然。就在工作之余也不愿离开大山、自然——和家人或三五朋友到京郊爬山。“放下工作包袱,投身于大自然中,心境变得开朗起来。或许出于职业习惯,到野外就觉得很充实。还可以锻炼身体。”除此之外,高吉喜还喜欢打网球,收集各国各时代的纸币硬币,但都因工作繁忙,搁置起来。“这也到好,不要全部做完,留着退休以后再忙乎。”相关链接高吉喜关于生态环境的一些观点我国生态环境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局部地区有所改善,但整体环境质量仍在不断下降,且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重点轻面,重建设、轻保护,缺乏区域、流域整体思想,缺乏区域生态保护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缺乏生态系统思想,未能从根本上建立人地和谐的自然关系。当生态环境这块“公有地”被彻底摧毁并严重危害自己利益的时候,很少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对“公有地”、对自然环境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个依赖生态环境生存的自然人和社会人,谁也无权放弃自己作为区域生态公民进行环境保护的权利和义务。谴责和反对各种环境破坏行为、维护自己的生存空间是动物的本能,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天职和使命。无法想象一个冷漠对待环境的社会、一个根本没有环境维权意识的民族和一个生态文化缺失的国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终会严重到什么程度。(2006.9.8,中国国土资源报,5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