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泰山浏览次数:424 发布日期:2008-01-16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遗迹/地质公园新闻李 云地质旅游是以地质遗迹景观为对象的一种高品位、高层次的生态旅游。它不仅注重对象的观赏性,更注重资源的科学考察和研究,不仅要认识对象,还要揭示对象的成因,给予科学的解释,寓教于乐,强调旅游的知识性。地质旅游既是地质科学事业的新需求,也是旅游事业发展的新途径,其社会功效是多方面的。它在丰富旅游产品结构,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具有观赏及科研价值的地质景观十分丰富,如泰山,古名岱山,又称岱宗。泰山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是鲁西中新生代泰山断块凸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北地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泰山地热差异显著,地形起伏大,地貌分界明显,地貌类型繁多,而且侵蚀地貌十分发育。今把泰山的地质旅游景点介绍给大家,使您能从中获得地质旅游的快乐。黑龙潭的叠瀑黑龙潭是泰山著名的景点,它位于长寿桥之南,白龙池之北。黑龙潭东西两侧为峭壁悬崖,东北为东百丈崖,西有西百丈崖,西南为南百丈崖。黑龙潭紧临东百丈崖下方,为一腹大口小形如坛罐的圆潭,主体直径为5米左右,面积约百余平方米。每当胜夏季节,3条瀑布飞泻而下,成为泰山的一大奇观。尤其是东百丈崖、飞流从20余米高处注人黑龙潭。黑龙潭形成与东百丈崖密切相关,东百丈崖与一条北东向65度的正断层有关。该断层横切西溪河谷,断面倾向南东,倾角近于直立,断层的西北盘上升,南东盘下降,具张性正断层的性质,东百丈崖实际上是该断层形成的一个断层崖。断层北侧的上升盘是二长花岗岩,其主要成分为斜长石、石英、微外长石,岩石致密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南盘的黑龙潭附近,是二长花岗岩中所含的灰绿色黑云角门斜长片麻岩的残余体,片麻岩中含较多的角门石和黑云母等暗色铁镁铝硅酸盐矿物,它们在流水的冲刷下,逐渐形成洼地。东百丈崖的断崖下面队老虎窝,瀑布先冲到此潭,然后顺着约30米的斜坡注入第二潭,再顺着20米左右的大斜坡奔流而下直冲黑龙潭,组成了潭瀑相连的三叠式瀑布,只不过前两个潭的规模较小。这种潭瀑相连和叠瀑现象,主要与新构造运动的阶段性与岩性有关。中天门的球形风化中天门位于泰山南麓的半山腰,又名二天门,海拔高度847米。中天门及其周围的岩石,就是有名的黑云母石英问长岩,它是一种深成的侵入岩。岩浆从地壳深处沿断裂上升侵入到一定深度冷凝结晶形成以后,由于地壳的上升遭受剥蚀,把上面的围岩剥蚀掉,才得以露出表面、黑云母石英问长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石英、黑云母以及少量的微斜长石和角门石。岩石新鲜面颜色为浅灰色,有时向红色的微斜长石含量多时呈红灰色。这些岩石质地坚硬,具中一粗粒结构,块状构造,风化后变得松散,呈黄褐色。侵入岩体的规模比较大,出露面积较广,除中天门外,在登山中路的两侧均有分布。它形成的时代较早,25亿年左右,曾遭受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的作用,加上侵入时发生的同化混染作用,黑云母石英闪长岩的岩性变化较大,岩石的颜色差异也比较明显。在中天门的黑云母石英问长岩的露头上,可以看到十分典型的球形风化现象。黑云母石英问长岩层层剥落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球体,球体最大的为1米~2米,最小的直径为10厘米~20厘米,其横断面可见一球核被许多环层包围,和红门醉心石有些相似。中天门石坊北侧的那个头朝东北尾朝西南伏于路旁,层层剥落似虎皮斑纹的阜虎石,就是非常典型的球形风化的产物。中天门一带的地势南陡北缓,其原因与中天门断裂有关,该断裂走向为北东东向,倾向东南,沿中天门南侧一线展布,断裂以北为上升盘,以南为下降盘。中天门正好位于断裂北盘,因而形成泰山南麓的第二个台阶。斩云剑的来历从中天门北行,在快活三里的路西,有一上尖下扁、刑若利剑的石块冲天而起,上刻“斩云剑”3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斩云剑周围的岩石为条带状角闪斜长片麻岩,呈灰绿色,主要由斜长石、石英及角门石组成,片麻理构造比较发育,长石石英质的灰白色小条带沿片麻理分布。由于片麻理发育,容易被风化剥蚀,加上岩石发育有两组不同方向的垂直节理,在长期风化剥蚀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板状岩块,而后又受球形风化的影响,失去了原来的棱角,逐渐形成这个类似剑状的奇石。斩云剑四周的角闪斜长片麻岩,片麻理走向为北西320度,倾角近于直立,而斩云剑的角闪斜长片麻岩的片麻理走向为270度,呈近东西向,倾角也近于直立,两者片麻理的走向相差近50度,说明斩云剑曾经发生过倾倒,后来才被扶起。至于斩云剑的斩云播雨的传说,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斩云剑周围的地形,是一个凹狭的地带,北高南缓,上为陡坡,下为幽谷,斩云剑正好位干谷口,每当阴天其下面的幽谷聚集的云雾,沿谷底向上飞涌,到达斩云剑的谷口,正好和山上下来的冷空气相遇,随后凝结成细雨此时出现云雾消失、细雨浙沥的现象。由此可知,此处的云雾变幻,不是斩云剑的神功,而是特殊的地貌环境和气象变化的自然现象。前人把这块石头摆放得如此恰到好处,并赐与其传奇式美名,可谓泰山之一绝。云步桥飞瀑的形成云步桥在快活三里的北首,该桥为一横跨中溪山涧的石桥,1937年创建,其上刻有书法家杨承训题书的“云步桥”3个大字。桥北为著名的云桥飞瀑,中溪流水像从云间奔流而来,沿着4米高的陡崖直泄而下,风光无限好。云步桥正好是云步桥断裂的通过部位,其北侧飞泻瀑布的4米高的断层崖就是断裂的断层面,走向为北东东向80度,倾向南东,倾角85度。断崖上方的御帐坪是断层的上升盘、断崖下方的云步桥所在地是断层的下降盘,同时在断崖的两侧还可见到许多与断崖产状一致的剪裂面,说明该断裂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带,以断层带的形式出现。云步桥与南侧的中天门断裂,泰前断裂,都是中生代形成的断裂,它们的产状基本一致,共同组成一组阶梯式断裂,造就了泰山南坡的三大台阶的地貌景观。岱道庵的断层崖在泰山的南麓,岱道庵的北侧,有一个小岩丘,在小丘的南侧,可以看到一个约5米高的断层崖。其北出露的岩石为太古代的片麻状花岗岩,其南为第四系覆盖。岱道庵北侧的5米高的断层崖上,保存有很有研究价值的断层角砾岩,角砾成分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和片麻岩碎块,棱角分明,大小混杂,并有压扁和略呈定向排列的现象,因受长期风化破坏,已变得相当松软,容易被敲下来。在断层崖的东侧,看到相当光滑的断层面,上有摩擦镜面和断层擦痕。这种断层角砾岩角砾大小混杂,棱角分明,具张性正断层的性质,后期经过挤压改造,使角砾压扁,产生定向排列,又具有压扭性的特点,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叠加,说明泰山断裂至少曾有过两次不同性质的活动。首先发生张性断裂,然后发生一次压扭住的活动,明显地反映了泰前断裂具有先张后压扭的多次活动特点。泰前断裂是一条规模比较大的断裂,它西起郸城附近,沿泰山南麓向东经莱芜北到达博山以东,长达百余千米,是泰山与泰莱盆地的天然分界线,地貌特征十分明显。该断裂的总体走向为北东东80度左右,倾向南东,倾角较陡,一般在50度~80度左右。断裂的北盘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或片麻岩,南盘多被第四系覆盖,在岱道庵以东的吴家庄能见到南盘的寒武系零星露头。推测断裂的落差在2000米以上,断裂的结构比较复杂,表现为断层带的形式,宽度可达上百米。断裂有多期活动性,自晚侏罗纪形成以来,其活动一直延续到现在。(2008.1.5,中国矿业报,B4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