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保一方百姓平安

浏览次数:49  发布日期:2007-02-07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河南省灵宝市地矿局地质灾害防治纪实张苗香  张赞生灵宝市是我国第二大产金基地,地处河南省西部,地貌特征为“南为中低山区,北为黄土丘陵”,是全国400个地质灾害隐患重点县(市)之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区,近年来却没有发生一起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这是灵宝市地矿局通过“借政府之力、借社会之力、用专业之长”所取得的结果。借政府之力力推防治规划河南省灵宝市地矿局为原地矿部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现为国土资源部开发司联系点。近年来,该局以防治地质灾害为己任,积极与当地政府协商,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灵宝市专门成立了以主管市长为组长,地矿、建设、交通、水利、公安、安监等17个市直部门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研究和解决机构建设、规划编制、重点隐患治理、资金投入等问题,严格实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将地质灾害防治目标纳入年终政府目标考核管理序列。境内各乡镇政府也分别与行政区域内的矿业权人和村组签订责任书,形成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颁布后,灵宝市立即行动起来,聘请有关专家于2004年编制了《灵宝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15)》)。该《规划》确定了地质灾害高易发区3个、中易发区2个、低易发区1个;确定重点防治区5个、次重点防治区3个、一般防治区3个。到2015年,完成148个主要隐患点受威胁群众搬迁工程,搬迁人口31481人;完成30个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工程,力争到2015年全市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损失量减少70%,受威胁群众减少80%。同时,灵宝市地矿局依据《规划》,按时发布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对辖区内重大灾害隐患点的“防、抢、撤”措施进一步细化,以确保落实到位。全市共组建应急抢险队伍35支,队员2000余人,预备各种抢险车辆58台。针对矿区地质环境的严峻形势,该局依据《规划》确定了年度治理任务,督促矿业权人开展隐患治理,全市累计修筑防护堤坝5500米,清理废石、废渣36370立方米,清理河道11680米,减轻了地质灾害隐患的威胁程度。借社会之力健全防治网络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经灵宝市地矿局的努力,灵宝市专门成立了地质环境监测所,形成了市、乡、村(矿)、组(点)完善的四级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为了保证监测网络有效运行,灵宝市将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在市财政资金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拨付50万元作为年度地质灾害监测等基础防治经费,添置了动态GPS、经纬仪等一批监测仪器。各乡镇也千方百计筹集资金,配备了必要的监测工具,稳定了监测队伍,为顺利开展监测预防工作提供了保障。同时,灵宝市以积极治理、预防避让为重点,采取国家、地方、企业共同筹资的办法,积极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制定了《灵宝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管理办法》,规定各矿山企业根据矿区面积、采矿规模缴纳一定数量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并积极申请国家、省级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近年来,共筹集资金4000余万元,开展地质环境治理项目25项。用专业之长防治绩效显著灵宝市地矿局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制度,明确责任,加强巡查,全面监测。在重点防范期,全市59个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面达100%。——重在协调,形成合力。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该局注意加强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在地质灾害调查、搬迁治理等方面建立起系统性的协调机制,发挥了各自优势,增强了整体合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落到了实处。——发挥优势,指导为先。该局充分发挥在人员、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对全市各乡镇、各建设单位在地质灾害预防、应急、搬迁治理工作中的日常性指导。——预防为主,加大巡查。为保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有效实施,该局认真制定并落实《地质灾害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等,不断加大巡查力度,经常性地检查各乡镇和有关单位的防治方案、应急预案落实以及防灾抢险队伍、抢险物资储备、抢险车辆、汛期值班等情况。如去年8月份,巡查人员发现苏村乡苏村村出现地面塌陷险情,威胁居民15人,迅速通知苏村乡政府采取果断措施撤离危险区群众,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年来,灵宝市地矿局按照上级国土资源部门的统一部署,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坚持以防为主、预防和治理并举的原则,借助当地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和避免了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赞誉。                           (2007.1.27,中国矿业报,B2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