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色西山”——太原市矿山环境治理纪实

浏览次数:551  发布日期:2008-08-19  分类:专业领域/矿山环境地质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并构建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今年以来,太原市果断关闭了年产量在9万吨以下的煤矿87座,并对矿区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在关闭生产方式落后的小煤矿和治理生态环境的同时,山西省抓住北京举办奥运会的良机,积极开展“赛在北京、游在山西”主题旅游活动。关闭一个煤矿,对山西人来讲, 是件相当常见的事情。在过去的3年里,山西省共关闭10022座生产方式落后、安全隐患较大的小煤矿或死灰复燃的非法矿点。其中,大河滩煤矿关闭,成为了一个历史性的标志。煤炭,退出太原城区主导产业“大河滩煤矿要关闭啦!”2008年3月1日下午,太原市迎泽区关闭最后一座煤矿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大河滩煤矿关闭现场,所有人凝神屏息,一声巨响后,大河滩煤矿灰飞烟灭……太原市长张兵生宣布:6月底前,太原要彻底关闭年产量在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太原城区基本退出煤炭产业。太原市煤炭资源较丰富,含煤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近1/5,已经探明煤炭储量185亿吨,是全国著名的“煤海”之一,曾有过1200多个小煤矿。长期以来,太原市几乎所有传统产业都是围绕煤炭展开的,煤—焦—钢铁、煤—电—铝、煤—煤化工等等。丰富的煤炭资源让太原经济高速发展,也带来了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等问题。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目前“三高一低”的状况,必须对“多小散乱”的煤矿进行关闭。在2000年年底,太原市地方煤矿还有696座。经整合煤炭资源,清理不符合安全和平条件的煤矿,关闭、淘汰年产量在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太原市煤矿总数得到了大幅缩减,到2008年年初已不到200座。根据太原城市发展需要和煤炭产业布局的要求,特别是为了改善太原市城市环境质量,同时减少县域经济对煤矿的依赖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8年,太原市加快对煤矿的整顿关闭,对已确定年产量在9万吨及以一睥小煤矿不再进行年度复产验收,实施关闭。为引导鼓励小煤矿按时关闭,太原市政府对按规定时限和标准完成关闭任务的县区给予奖励,每关闭一座奖励500万元。“再不能前50年赚钱,后50年看病了。”太原市长张兵生在关闭现场说:“党的十七大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强调要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这对我们来说,既是目标,更是现实选择。”据了解,目前,太原市年产量在9万吨的以下小煤矿关闭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另外,到2010年,太原市还将逐步淘汰年产量在30万吨以下的煤矿,使全市地方煤矿控制到100座以内,产量压减到1400万吨之内,较目前减省一半左右。治理,建设生态环保新城区在关闭煤矿的同时,山西省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良机,积极开展“赛在北京、游在山西”主题旅游活动。太原市更是全力打造绿色太原,对全市生态破坏最严重的西山进行治理。煤焦产品的主要集散地,盘踞在太原北部的重大污染源——太原西山地区,给不少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太原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太原市西山是“一五”期间国家投资建设项目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太原市重要的工业区,主要污染企业约180家,分属于煤炭、电力、化工、焦化、建材、制药、机械等行业。西山地区烟粉尘排放量约占市区的60%以上,固体废物产生量约占市区的60%,所有河段水质均为劣V类。煤炭开采也给西山地区形成了突出的地质灾害问题,不仅植被覆盖率降低,地下水系也遭到严得破坏,每年的地下水资源损失达5000万立方米以上。2008年7月5日,太原市制定出西山地区综合整治可持续发展方案,对71家高污染企业实施搬迁,新建“一纵两横”道路,实施西山生态恢复、西山水系恢复工程和万亩生态园建设工程、河道治理及绿化工程。太原提出的口号是:争取一年发生变化,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大变样,把西山地区建设成为生态环保、绿色宜居、人地和谐、山川秀美的新区域。据悉,太原市西山地区综合整治范围为:北起尖草坪芮城村,南至晋源区迎宾路,东起和平路及晋祠路,西至西环高速及西山地区。整治将按照“关停一批企业、搬迁一批企业、整治一批企业”的原则,对西山区域内的工业企业实施综合整治,尽快还西山蓝天碧水。按照整治规划,关停淘汰的企业包括煤气化第一焦化厂,煤气厂等,还有年产量在9万吨以下的74座小煤矿。依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太原市将对太化公司化肥厂、化工厂、焦化厂、硫酸厂及蓝星化工、西山水泥等34个重点企业和煤制品、化工、铁合金、电镀、水泥粉磨等6个高污染行业、71个企业实施搬迁。另外,西山整治还包括西山生态恢复、西山水系恢复工程等多项内容。通过实施万亩生态园建设工程,河道治理及绿化工程,使西山的绿地面积大幅增加。除了对西山地区的整体布局进行详细规划,太原市还以西山山脉为背景,打造以北排洪沟、玉门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化工排洪渠、冶峪沟、风峪沟等七条河渠为通廊的“一山、七廊”绿化体系。(薄云山 邢云鹏  2008.7.25,中国国土资源报,3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