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病险水库,地勘单位在加速浏览次数:488 发布日期:2008-12-10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赵玲玲 刘如春 王志刚1月26日,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强农惠农政策,将再从新增中央投资中拿出30亿元用于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回固。病险水库治理为地勘单位提供了一个地质工作市场大蛋糕。广东省地勘局今年头10个月就“治愈”了120多座病险水库。我国现有水库40%存在事故隐患,汶川大地震又加重了四川等八省市共2380座水库险情我国要在3年内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险险加固除险工作的关键是勘查设计,这一过程需要地质勘查工作的支撑上游水库过度蓄水给下游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日益凸现,加强病险水库治理的环境影响评价非常必要2008年1月15日,在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水利部透露,要用3年时间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随后,新的《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通过国务院批准,规划总投资约510亿元,涉及6240座病险水库。同时,各省也积极行动,广东省要求全省1300座大、中、小型水库必须在2010年摘除病险“帽子”,湖南省计划投入67亿元,完成5621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强农惠农政策,发展改革委把新增中央投资中的30亿元用于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病险水库治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那么,在病险水库治理这一大市场中,地勘单位能做哪些工作、具备哪些优势呢?据有关专家介绍,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的大坝稳定与基础防渗问题,既是水利工程问题,又是地质工程问题,水工环地质工作可以服务于除险加固全过程。日前,从广东省地勘局传来消息,仅今年头10个月,他们就运用水工环地质技术,抢救了120多座病险水库。汶川大地震,导致部分病险水库病情恶化今年5月25日,水利部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汶川大地震造成四川、重庆、云南等八省市共2380座水库出现险情,其中四川1803座,占76%。5月29日,财政部宣布再次安排补助资金10亿元,用于加强灾区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此前,财政部已下拨了水库抢险应急资金4亿元。一下子,病险水库成了大家熟悉的名词。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巨大的病险水库群尚不为公众所知。中国向来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也因此成为水库大坝大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成各类水库8.7万多座。经过几十年运转,3.7万多座水库出现“病害”,其中一些水库还受到汶川地震的影响。病险水库大部分都分布在城市人口聚居区的上游,严重威胁下游的土地、人口安全。甚至在京广、京九这样的南北交通大动脉附近也存在大量的病险水库。2005年9月,四川省攀枝花市大龙潭乡突降暴雨,混撒拉水库出现重大险情。经过三天三夜抢险,大坝才保住。很多病险水库还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在湖北省天门市绿水堰水库,坝基渗漏,当地水利部门估算,这个中型水库每年白自流走470多万立方米的水。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发生溃坝的水库都是小型水库。1980年以前每年平均溃坝700多座,1990年~1999年,每年平均溃坝200多座。自1999年以来。水利部多次组织编制《全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专项规划报告》,确定了首批中央补助项目。1998年到2006年间,中央以每年投入27亿元的资金对全国2300多座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随着治理病险库加强,近几年溃坝有减少趋势,是危险一直存在。如何化解?对库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地壳稳定性缺乏深入调查了解,是导致逾3万水库“患病”的一大原因要治病就得先找出病根。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造成病险库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先天不足,这3万多座病险水库几乎都是在上个世纪中国“大跃进”以及“文革”期间建成。当时的水库从设计到施工大部分没有严格遵守规范,对库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地壳稳定性缺乏深入调查了解,对坝址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缺乏详细勘查研究,所谓“三边”工程(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二是后天失调,特别是一些以防洪和农业灌溉为主的水库,没有更新改造经费来源,甚至没有维修经费,得不到及时维护,长期带病运行,加上年久失修,“人老了,就有病了”。一些水库库内淤积严重,坝体、坝基渗漏,溢洪道、泄洪洞的闸墩、明暗涵管等部位出现裂缝。三是人为因素,多年来,人们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特别是一些中小型水库根本就没有观测设施及手段,水库的病险情况不能及时掌握,更不能得到及时处理,最终形成重大隐患。大坝稳定与基础防渗问题,是水利工程问题,也是地质工程问题有关专家认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的大坝稳定与基础防渗问题,既是水利工程问题,又是地质工程问题。水工环地质工作可以服务于除险加固全过程,至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大坝安全鉴定。大坝安全包括坝体安全和坝基安全两个主要方面。许多大坝安全的根源不在于坝体,而在于坝基。因此鉴定一个水库大坝是否安全,既要对坝体本身的坚固程度、破损程度、断裂程度等进行评价,更要找出造成大坝破损、断裂的原因。比如,大坝是否建在活动断层上?是否建在不均匀沉降地层上?是否建在膨张土与软基地层上?对这些问题作出正确判断,恰恰是地质工作的优势所在。其次,除险加固设计工作中也少不了地质工作。正如水利部副部长陈雷曾指出的,一些技术工作如地质勘探等深度不够,水文、地质等基础资料缺乏会影响前期工作质量。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关键是勘查设计,而这一过程需要地质专家的参与和地质勘查工作的支撑。比如,需要开展地壳稳定性评价,查明区域地壳稳定性控制因素;需要开展水文地质调查,查明库区水文地质条件;需要开展坝基工程地质勘探,查明坝基工程地质参数;需要运用先进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如地质雷达、电波透视、声波探测、电视测井等,查明坝基岩土体结构;需要开展环境同位素检测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查明水库渗漏特征——地下渗流参数,为除险加固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选择提供依据。上述技术通过近一二十年的应用和发展,已日臻成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一旦得到广泛应用,将会大大提高我国病险水库治理的勘查设计水平。再次,除险加固施工中,地质队伍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为了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原国家计委和水利部下发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要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各阶段工作必须实行严格的资质管理,大中型水库除加固的鉴定、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任务,要由具有甲级或乙级资质的单位承担。我国地质勘查队伍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水工环地质勘查施工在内的比较完善的勘查施工体系,具备了承担病险水库治理的技术水平和施工能力,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另外,地质工作在水库环境影响评估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注意到,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兴建了大量地表水拦蓄工程,上游水库过度蓄水给下游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日益凸现,已成为造成下游地区地下水补给减少,进而形成地下水超采的重要原因。事实表明,有些不影响水库安全的渗漏,不但不会对水库造成危害,而且能够保持下游河流系统的生态平衡,因此,应充分发挥水工环地质队伍的优势,加强病险水库治理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从区域地质条件、水循环条件和生态环境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治理水库渗漏的利弊关系,对病险水库治理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科学评价,做到趋利避害,确保利大于弊。水工环地质技术,正在服务除险加固全过程实践也证明,地质技术是水库除病的重要手段与支撑。如江西省地矿局915队针对病险水库普遍存在的防洪标准不高、大坝填筑质量差、泄洪设施不可靠、引水隧道有裂缝等问题,通过技术攻关,开发引进了高压喷射注浆、射水法造砼防渗墙、帷幕灌浆、地下连续墙、引水隧洞、砼护坡等技术方法,先后完成了江西省泰和县营盘水库、南丰县车么岭水库、波阳县滨田水库、北京市三家店水库、云南省施甸鱼洞水库等治理工程。据不完全统计,较早接触病险水库治理的广东703地质大队也采用劈裂灌浆形成帷幕防渗堵漏、涵管接缝渗漏灌浆止水、水闸基础充填固结灌浆处理、土坝测压管埋设安装、水库周边路段整治等技术方法,先后完成了东莞清溪镇茅崬水库、三坑水库、虾公岩水库、政坑水库等治理工程。2005年雨季的一个早晨,东莞清溪镇三坑水库突然出现管涌,几米高的水流柱对大坝构成严重的威胁。水库管理部门马上请来广东703队大亚湾工程勘察处。原本没有多少水库治理经验的项目组启动临危处置方案,调集一批技术与施工好手,冒雨作业,采取坝内堵、坝中快速灌浆等措施,终于使水库转危为安。他们建议水库管理方实施的对涵管进行灌浆加固方案,也在后来被证明,效果很好。此后,该队开始在南粤深圳、河源、惠州以及东莞等市县大做综合治“水”文章,积累了不少独到的经验。当南粤2005年6月那场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和近年多次台风暴雨的不期而至,大多数水库库容见满,但大坝依然岿然不动,涵管也安然无恙,渗透现象亦绝少见到。日前,又有好消息传来,在今年头10个月,广东省地勘局又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勘察与治理120多个。(2008.11.29,地质勘查导报,2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