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漠 情 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田明中主持申报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纪实浏览次数:597 发布日期:2010-04-11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遗迹/地质公园新闻 2009年8月,阿拉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沙漠地质公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考察后认为,“地质公园的博物馆是世界一流的,沙漠景观更是世界独特的,地质公园的建设也是一流的……”田明中教授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田明中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的博士生导师,也是地质学界的知名专家。他在45岁时,就一门心思研究第四纪景观地质,应用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的学科知识,开展地质遗迹的调查和地质公园的建设工作,是我国最早开展地质公园研究的学者之一,今年也是他从事地质工作的第40个年头。近年来,他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了中国5个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和建设研究,又编制了近10个国家地质公园(包括香港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和建设研究材料。他说,在众多的地质公园建设中,要说最有意思也是最苦最累的要数内蒙古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在他眼里,沙漠是可以征服的,是可以被人类开发的、利用的,更是能够为人类造福的。把大漠变成牧民的聚宝盆 2004年,田明中在内蒙古做完地质遗迹项目的调查研究之后,与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处长王剑民交谈。王剑民介绍说,内蒙古有着丰富的资源,更有大规模的沙漠资源,可不可以让这些沙漠变成公园呢?田明中心中一动,受到王剑民的启发后,这个想法和阿拉善盟的领导一拍即合。从“五一”长假开始,一队为了申报建设沙漠地质公园的考察队伍进入了大沙漠。他们先后考察了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后,田明中认为,中国有丰富的沙漠资源,沙漠有着独特的景观,有其他地质公园无可比拟的地质地貌,一副沙漠地质公园的蓝图便在他的脑海中快速地勾勒出来,一个大胆的建设计划应运而生:把阿拉善沙漠申报成中国第一个沙漠国家地质公园,让沙漠变成科学普及的场所,让世人知道为什么沙漠里有那么多的沙湖(泉)不被沙子掩埋?为什么沙丘被风吹后总是那么高?响沙是如何形成的?沙漠里的胡杨树是怎样生长的?他要把大漠变成牧民的聚宝盆。 回到学校以后,田明中与其他专家教授交流了这个计划,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各方的努力协调,一个申报与建设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放在了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赵保胜的办公桌上。走完所有的审批流程后,沙漠地质公园项目终于开始付诸实施,于是田明中带着他的学生走进了大沙漠。深入“勇者向往的地方” 阿拉善大沙漠是中国第三大沙漠,位于内蒙古最西边,面积为9.69万平方公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沙漠’是生命禁区的代名词,那是黄沙盖地、广阔无垠、荒凉干旱的地方,充斥着无尽的凄凉。然而,沙漠却是勇者向往的地方。”田明中这样告诉笔者。那里除了有不被人们认识的沙漠外,还有永不干枯的沙湖(泉),还有排列似哨兵的胡杨林。 了解沙漠,认识沙漠,就要走进沙漠。在建设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前期,田明中组织对沙漠地质公园进行了前期的勘查,多次往返于大沙漠与戈壁上,炎炎烈日灼烧在人的身体上,感觉身体里的水都被蒸发光了。在沙漠中行走,每一步都是艰难的,在牧民的引导下,他们在沙漠前行,不时还要搭起工具测量记录数据。为了使数据的精确度更加准确,要反复在沙漠中选点测量。 只有进入沙漠腹地,才能领略到沙漠的伟大。在一般人眼里沙漠是有害的、可怕的,可在田明中眼里却成了宝贝,他认为沙子是纯净的,是有生命的。5年来几乎天天与沙漠接触,他发现自己爱上了沙漠。有一次在考察快要结束时,一股大风从远处刮起,向导急忙领着大家向沙漠高处跑去,一阵大风过后,有惊无险,原来的地方变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风卷入画,那是经过风吹皱的沙纹。到后来只要有风,田明中就风趣地说:“沙风又在作画呢。” 当田明中带领考察队,艰难地走到一座最高沙峰时,回头望去,看到那脚下的沙波纹,远处的沙湖水,还有接近天边整齐的一排排胡杨树,他们惊喜万分,无法用语言表达,没想到沙漠竟然如此美丽。考察途中他们还发现,在沙漠深处有无数的沙漠湖泊和绿洲,牧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沙漠绿洲中,每一个蒙古包就是一个哨所,每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他们长年累月守护着沙漠,成为沙漠的“守护神”,这让田明中无比感动。 与牧民朝夕相处的“大胡子教授” 可是,要把茫茫大漠变成美丽的公园谈何容易。田明中说,建立阿拉善地质公园遇到的最大困难,一是如何去建立,建成何种类型的地质公园都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二是让参观者到这里看什么,沙漠不同于其他地质景观;三是如何吸引人们来这里领略大漠的风光,感受风力地质作用的神奇,体验世界上最大的响沙区乐趣,世界上没有一个沙漠地质公园,无章可寻。 为此,田明中吃不下、睡不香,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天不建好公园就一天不刮胡子。他和他的同事及研究生们进入沙漠一干就是半年,一次次深入到沙漠腹地去考察、去体验。外出喝水要节约,一天三餐是羊肉,几乎没有蔬菜;走在沙漠上遇到风时走一步退两步,登一座沙山,往往是手脚并用,体力消耗极大。这还不算,最让人难受的是夏季紫外线强度大,沙漠的温度高达40~50多摄氏度,太阳晒在身上,全身火辣辣地疼痛,一天下来,身上都脱了皮,起了泡。春秋风沙大得遮天蔽日睁不开眼,冬季白雪皑皑看不到一丝裸露的沙丘。他们就这样凭着一股执着的精神,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申报与建设地质公园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受到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和国土资源厅的好评。各级领导给与大力支持,这使田明中干劲十足。他与牧民谈天说地,大到地质公园如何建,小到孩子上学等家常里短,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和牧民们同吃同住。半年来,田明中胡子越长越长,当地牧民只知道有一个专家学者,却不知他的姓名,牧民们亲切地称呼他“大胡子”。只要看到他的汽车来,就远远地喊:“大胡子教授来了。” 为了把公园建成寓教于乐的科普基地,他让弟子们扮成游客,争相提问,田明中亲自讲解,完善资料。他把沙漠情韵讲得委婉动听,把沙漠奇景说得妙语连珠,把大漠地质瑰宝道得出神入化。他要让来这里的人,感受到沙漠的热情,领略到这里的无限风光,更重要的是学到相关的地质科学知识。 采访快结束时,田明中再次告诉笔者,沙漠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成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典范。沙漠不再是沙漠,是遍地的“黄金”,是大自然留给阿拉善乃至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