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灾防治:有备方能少患 ——写于2010年国际减灾日

浏览次数:580  发布日期:2010-10-20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刚刚热映的电影《唐山大地震》重现了32年前那场地震的威力:23秒间,一座城市化为乌有,一切建筑成为废墟。仅这次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30亿元人民币。    近年来,印尼大海啸、智利火山爆发、汶川特大地震、舟曲泥石流、洛湛铁路茂名至湛江段桥墩坍塌……各种形式的地质灾害一次又一次让城市遭受重创,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我们不禁要问,地球怎么了?我们的城市还安全吗?    2010年10月13日是第21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备!”城市安全已经不是第一次成为国际减灾日的主题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工业进程的加快,人为地产生了一系列地质灾害问题,更由于城市地质灾害具有危害性、潜在性、突发性、隐蔽性、社会性等特点,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英国,为了解决建筑物下沉的问题,不列颠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正在研究和黏土含水量有关的压缩/膨胀的规律。另外,启动了利用干涉孔径雷达技术来监测沉降的新方法。在中国,历时6年,中央与地方共投入22054万元,系统查明了城市三维地质结构、主要地质灾害、水土地球化学环境、地下水和地热等地质资源,综合评价了城市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土地利用和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建立了城市地质调查信息系统,实现了城市地质数据集群化管理,构建了面向政府的三维可视化决策平台,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平台,面向专业研究的基础平台。在城市地质工作的帮助下,汶川、玉树等灾区的灾后重建更加科学安全。北京奥运场馆避开了黄庄—高丽营活动断裂,避免了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南京火车站增加了地面可利用空间约17公顷,新增地下可利用空间约4公顷,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10个亿。而11月12日将在广州举行的第16届亚洲运动会的场馆选区,安全评价同样凝聚了地质工作者的智慧。    保护城市安全,地质工作者责无旁贷。城市地灾防治,防重于治。而基础性、综合性研究是预防的前提。根据对城市地质需求和国内外城市地质工作发展动态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城市地质工作迫切需要开展如下基础、综合研究:    其一,继续扩大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完善不同类型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选择矿山城市、山地城市、海岛城市、湖泊丘陵城市、黄土厚覆盖城市等不同类型扩大试点,以便更加全面地总结不同类型城市地质调查的方法技术体系和完善技术要求。    其二,大力推进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通过进一步拓展地质资料归集信息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数字化、服务网络化、工作标准化、工作标准化要求,努力实现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目标。    其三,开展城市群三维立体地质调查。选择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开展1:25万三维地质调查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其四,进一步开发完善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完善城市三维综合地学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实现城市综合地质信息的一体化组织管理,构建地质工作研究平台,政府规划可视化决策平台和社会公众信息发布平台。    其五,要开展特大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特大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是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研究领域,对于我国这样自然灾害多发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地质灾害在城市自然灾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相关部门需要进行跨部门、多学科的攻关,特别要针对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等研究的薄弱环节。这项工作对我国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起重要的作用。    其六,发展城市地质灾害学科建设。城市地质灾害不仅包括土地资源学、地貌学、城市环境工程学、结构工程学、生态学、林学、土壤学、大气学、海洋学、资源环境学、系统工程学等,而且包括社会制度、政策法令、国土开发、城市布局、历史状况、社会治安、公民素质、救灾队伍结构等社会科学内容。应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让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献计献策,从而奠定有关城市地质灾害综合体系的理论基础,用以指导有关实践活动,在统一规划原则下,制定防灾的综合规划,让防灾减灾系统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效而科学的防灾综合体系。    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180天。”居安而思危,才能“立于危地而不惊”。当前,我国城市灾害发生频率大幅度增加,已经进入灾害高发期。防范任务繁重,城市地质工作任重而道远。面对新挑战,让我们做好准备!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