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实履行地质找矿的历史使命 —— 写在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一周年之际

浏览次数:603  发布日期:2010-04-06  分类:综合
    (一) 2009年3月31日全面启动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覆盖国土资源全系统、地质勘查全行业、矿业企业以及地学类科研院校和学会协会,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关行业的高度关注,成为共和国地质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预示着地质事业、地质勘查行业乃至国家整个资源格局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在“大讨论”活动一年时间里,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视察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加大地质勘查工作力度,立足国内开发利用资源”的更高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在该类别会议醒目地提出,2010年要加大矿产资源勘查支持力度。安徽泥河模式、河南嵩县模式等地质找矿模式和内蒙古等省(区、市)的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话题。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丰富了“大讨论”的思想、理论、制度和实践成果。 “大讨论”层次高、参与众、持续久,开地质史之先河。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全程指挥,汪民副部长直接领导,专门抽调30多人组成办公室。从2009年新年伊始提出想法、形成思路、谋划启动,到热烈讨论、聚焦成果、形成共识,再到总结模式、完善机制、扩大成果,持续长达一年,各层次、各领域近百万人广泛参与。 “大讨论”是一次思想大解放。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地质找矿长期交织着计划与市场之争,混杂着传统与现代之辩。通过“大讨论”广开言路,地质领域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改革信心,鼓舞了找矿士气,尤其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公益地质先行,地勘基金衔接,商业勘查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这一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大大丰富了新时期地质找矿的工作理念,为新时期地质找矿工作赋予了新内涵、新机制和新期待。 “大讨论”是一次实践大改革。从启动之日起,讨论活动就防止单纯的“坐而论道”,强调“成果要管用”。共识升华为理论,理论转化为制度,制度引导着实践,实践孕育出成果。各个层面拟订、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了创造性的找矿实践,不断探索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使地质找矿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地质找矿生产力。 2009年,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困难的一年,通过一场“大讨论”,地质领域梳理出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规范标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辨清是非、定纷止争,推动地质找矿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大讨论”与“保增长、保红线”行动、作风建设,一起成为国土资源部当年工作的三大亮点,并将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成果的2010年,继续推动地质找矿实现更大发展。 (二) 徐绍史部长说,“地质找矿改革没有多大风险,不改革则有很大危险”。 应该承认,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找矿工作同新生中国一起成长壮大,并在计划经济时代源源不断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无穷动力源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地质找矿进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挑战共存期。新机遇来自工业化、城镇化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新挑战来自国内矿产资源供需失衡、保障供给的风险不断加大。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资源配置逐步全球化过程中,充斥着利益追逐和实力较量,资源争夺日趋激烈,迅速提升国内地质找矿能力愈加迫切。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中国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可能沿着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不能靠武力掠夺海外资源发展壮大。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必将对地质找矿旧有的思想观念、工作模式、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产生深刻冲击。如果无视这种冲击,地质找矿工作极有可能从此陷入被动“危险”局面。具体来说,这些冲击包括: 其一,从地质找矿的动力看,市场需求和投资主导逐渐发挥更大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地质找矿主要为国家矿产资源需求服务,地质项目和地质工作者的生活条件都由国家财政保障,地质找矿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供给驱动。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市场需求更大程度上决定着商品供给。地质找矿要为出资人服务,也就要受市场需求和投资主体的主导。 其二,从地质找矿格局看,呈现主体多元化趋势。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可以统包统揽开展轰轰烈烈的找矿大会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地方、地勘单位、矿业企业属于不同的找矿主体,有相对独立的资金来源和投入渠道,形成了不同的利益诉求,导致地质找矿统一组织部署的难度加大。 其三,从国民经济发展建设看,对具有先行性、基础性作用的地质找矿提出了多样化、高水平的服务需求。地质工作正由传统地质工作向现代地质工作转变,由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环境地质等传统工作向清洁能源利用、气候变化、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和地质遗迹保护等方面逐步延伸,迫切需要开拓新领域,延长产业链。 其四,从事业单位改革看,地勘单位市场化、企业化改革时不我待。在计划经济时期,地勘单位吃“大锅饭”,旱涝保收,不用担心养队伍。但是,到2020年我国将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事业单位将全面实现企业化管理,如果再坚持“戴事业单位帽子,走企业化路子”,已经或必将不能适应国家总体改革发展的思路。 从上述可见,客观形势日新月异,外部要求时不我待。如果地质找矿工作继续停留在原有水平而不迅速作出相应调整,必然错失改革发展良机,拖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腿。 (三) 当然,不改革的“危险”,更多地体现在地质找矿本身存在疑难杂症,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尽管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1999年以来,地质找矿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经历了大改革、大手术,但总体上仍然“破”而不“立”,处于改革发展的过渡期。 概括来说,问题主要出在思想观念封闭、体制机制不活、标准规范和工作方式滞后等三方面。其中,标准规范和工作方式滞后是现象,体制机制不活是关键,思想观念封闭是根本。 思想观念封闭,主要体现在“安于现状不想改,畏首畏尾不敢改,视野狭窄不会改”。地质工作领域,包括政府部门、地勘行业都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需求脱节的现象,工作模式、管理模式满足于自我循环,缺乏危机感。更有甚者,像体制机制改革等话题,由于事涉广泛、争议良多,一度成了讨论“禁区”。究其原因,有政策环境不够完善、历史负担重的外因,也有自身能力弱、不敢改不想改不会改的内因。 体制机制不活,主要体现在缺乏一个合理、有效的找矿平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不能代行地质找矿工作,主要是运用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予以调控。 但就目前看,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以及找矿单位的投资分散、定位模糊,缺乏有效协调多元投资找矿的大平台,制度设计难以调动找矿积极性。探矿权出让在一些地方成为矿业权出让的主要方式或唯一方式,阻碍了地质勘查资本与技术的结合。还有一些地方对探矿权的服务、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甚至给正常的探矿行为设置障碍。公益性地质工作则没有充分发挥先行性作用,地质找矿基础薄弱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工作模式、规范标准、科技创新滞后,主要体现在,地质找矿尽管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很多工作模式、规程规范,仍然借用以前苏联体系为基础的标准规范系统,地质科技总体比较落后,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激励机制,等等。 此外,矿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现有税费制度有不合理因素、矿业权市场建设不够规范等问题,也严重干扰了地质找矿突破。 鉴于以上原因,尽管中央对加强地质找矿工作的指示和要求非常明确,但是尚未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尽管地质找矿的布局和思路逐步形成,但是尚未顺畅地落地;尽管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课题已经提出并积极探索,但是尚未真正破题。零敲碎打的安排、点点滴滴的推进已不能解决问题。国土资源部党组发起“大讨论”,就是要从根子上挖出并解决影响和制约地质找矿的深层次问题,实现地质找矿大飞跃、大发展。 (四) 形势严峻,沉疴积弊,挡不住实践探索的脚步。中央的要求更加明确,国内资源需求持续旺盛,矿产勘查投入连年加大,地质领域的共识程度进一步提高,地质行业的凝聚力、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进一步增强,地质事业改革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一是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地质工作分开运行、有机衔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原地矿部和其他工业地勘队伍实行属地化管理。国务院就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下发一系列文件,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央地方设立两级地质勘查基金,这些都是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重大利好。 二是中央领导连续多年为地质找矿明思路、指方向。温家宝总理先后6次就地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副总理仅在2009年就先后3次就地质找矿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地质找矿逐步找到了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即更加紧密地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立足国内保障矿产资源需求。 三是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国土资源部主持编制了全新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整顿规范和资源整合活动,为地质找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尤其是在“大讨论”过程中涌现出一批鲜活的探索实践,逐步为地质找矿新机制破题闯出了新路。其中,安徽泥河模式、河南嵩县模式、辽宁本溪大台沟铁矿找矿、新疆“358”专项和青藏专项等都是宝贵的探索。 以安徽泥河模式为例,该矿的勘查开采,体现了对固有模式的突破,仅用两年时间,就评价了一个资源量达1.5亿吨、按照旧有模式需要五六年才能完成评价的大型磁铁矿,创造了“泥河速度”。 “泥河”的主要经验有:安徽省国土资源部门积极营造良好的矿政管理环境,体现了政府部门的服务、管理作用。公益性地质工作发挥先行性、基础性优势,为大企业商业勘查降低投资风险。安徽省地勘局主动参与,出人、出技术、出设备。中国五矿集团充分发挥企业资金和管理优势,敢于打破固有工作模式,大大加快了勘探、开发进度。 再以河南嵩县模式为例,河南省地勘局通过内部调整,将处于一个成矿带上的8个探矿权整合到一个勘查平台,勘查区面积达67平方公里,逐步形成了50吨以上的金资源潜力的开发基地,体现了整装勘查新机制的活力。 嵩县的主要经验是:协调相关利益,整合零散的探矿权,做到勘查规划、项目设计、技术标准、组织实施、提交成果“五统一”。小矿权变成大矿权,小项目变成大项目,小工区集成为大工区,小成果集成为大成果。 除了找矿实践,一些地方的国有地勘单位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改革探索,内蒙古、广东、陕西、云南、辽宁等地出台了有力的支持政策,当地的地勘单位进行了大胆革新,在加快地质找矿进度、促进本单位发展、保障一方经济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2008年起,国土资源部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中,确定了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主线,开启了地质找矿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序幕。上述典型都有基本的共同点,即机制活、效率高、效益好,为破题、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提供了丰富的分析样本。 (五) 如何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并规范上升为制度,是国土资源部党组最为关注的焦点。2009年,徐绍史部长先后赴十几个省区专门调研地质找矿情况,并向外界广泛传达推进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决心和思路。这个决心和思路,从根本上就是说,地质找矿必须解放思想,严格遵循“两大规律”,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 如何解放思想?作为服务管理主体,政府部门首先要解放思想。要从“安于现状不想改、畏首畏尾不敢改、视野狭窄不会改”走向“勇于革思想的命、勇于削手中的权、勇于去部门的利”,坚持“不与市场争权、不与企业争利”,积极营造良好的找矿环境,加强行业管理与服务,搭建统一部署、整装勘查的大平台,以国家投入引领拉动商业性矿产勘查跟进拓展、有机衔接,为地质找矿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同时加强矿业权管理,清晰定位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地质勘查基金,及时更新相关规程规范。当然,地勘单位、矿业企业等市场主体更应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发展步伐,融入国家找矿大局。 如何尊重“两大规律”?从市场经济规律理解,就是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要分开运行、有机衔接,矿产勘查主要由市场主体完成,找矿队伍要靠市场生存。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为市场服务,科学设置矿业权,支持整装勘查,而且要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地质勘查工作,更要注重规划管理,而不是去管计划甚至管项目。 从地质工作规律角度考虑,就是从地质工作的安排部署上“找新区、上专项、挖老点、走出去,依靠科技和人才”,把地质工作部署到重要成矿区带、重要地质工作区、重要经济区域、重大工程建设区和海岸带,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多技术、多目标、多手段部署,争取点上有突破,把点拉成线,把线扩成面,争取重大突破。政府部门要帮助地勘单位或者矿山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找矿风险,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级地质勘查基金的作用。 综上所述,加快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就是要积极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即坚持中央、地方、企业相互联动,公益性地质工作、商业性地质工作和勘查基金有机衔接,矿产勘查和开发紧密结合,地质找矿、地勘单位改革和矿业权市场建设协调配合。从可操作性上来说,“新机制”的核心是构建一个合理的大平台,坚持“公益地质先行、地勘基金衔接、商业勘查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保证各种渠道资金有序投入,保障各方公平参与并受益。 (六) 经过一年的讨论、实践,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思想、理论、实践和制度成果,下一步要着力对思想理论成果、体制机制成果和技术规范成果进行完善和转化,在重大问题上进一步凝聚共识,在关键环节上进一步探索创新,不断总结提炼规范后构建一个常态化的地质找矿新机制,实现巩固扩大“大讨论”成果的目的。 “大讨论”成果的巩固和扩大、地质找矿的历史责任和使命,需要各级政府、国土资源部门、地勘行业、矿山企业、地学类科研院校共同履行和担当。 其一,国土资源系统要在地质找矿改革中发挥主动性作用。国土资源部要统一协调、统筹部署全国的地质找矿工作,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基础地质工作、为地质找矿突破打牢根基,另一方面要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矿产勘查,尤其是要发挥地勘基金的衔接和调控作用。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必须切实提高行业服务和管理能力,完善矿政管理与服务,为地质找矿、行业单位改革提供更大支持力度。 其二,各级政府要为地质找矿提供良好的勘查环境。通过“大讨论”,各地更加重视地质找矿,理清了未来几年的找矿思路,在各个层面形成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不能白费,要动真格,使地质找矿出大成果、实现大发展。 其三,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要主动融入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潮。地勘单位要认清形势、求同存异,全心全意谋改革、谋发展。矿业企业要在地质找矿新机制中寻找和拓展投资空间,在新机制这个大平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其四,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进程伴随着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离不开科技创新与地质勘查的结合,离不开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地学类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要为地质找矿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其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行业自律、诚信体系建设等问题显得愈发重要。地质行业学会、协会要在行业发展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方面有更大作为。 我们看到,思想解放是国土资源部近几年改革发展的一条重要脉络。国土资源部党组坚持从“三不”走向 “三勇”的思想,尤其体现了“不与市场争权,不与企业争利”思想创新。通过“大讨论”,这种改革思路已经再次走向深入。地质领域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要抓住这一时机,做好改革发展这篇大文章。 一场思想盛宴,一脉相承了地质工作者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勇气、决心和智慧。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年,也是谋划“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广大地质工作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者”,“大讨论”即将结束,但地质找矿改革发展之路任重道远。我们忠实履行地质找矿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用“大讨论”凝结的探索精神、探索实践推动地质找矿大突破、大发展!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