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土地质量生态地球化学普查与等级评价》成果喜人

浏览次数:528  发布日期:2011-06-13  分类:各省动态
土地是一种最基本的资源,协调好人地关系,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势在必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正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因此对土地质量进行精确的评价,用量化指标确定土地质量等级,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的扬州市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利用率较高,达到98.56%,土地垦殖率达到48.64%,复种指数在180%以上。作为全国、全省商品粮、棉、油和水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如今扬州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城镇土地利用率有待提高,农村居民点过于分散;土地质量下降,污染日益加重;土地产出率较低,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大;土地利用结构区域差异较大,耕地后备资源缺乏等问题突出,都成为制约扬州发展的潜在因素。扬州应该如何应对?人地关系如何协调?带着一系列问题,我们来到江苏地调院。进行全面化学“体检” 了解土壤“健康”状况历时两年,由扬州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江苏地调院承担完成的扬州市土地质量生态地球化学普查,对全市土地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化学“体检”,了解了土壤“健康”状况。该项目共采集全市土壤、农作物、水等样品8000余件,土壤地球化学普查和地质背景遥感解译覆盖全市6638 km2。查明了表层土影响土地质量的34项主要指标的含量与分布特征。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含量丰富,其中反映土地肥力最重要指标有机质和氮的平均含量,扬州市均排在全省第一位,特别是占扬州大半面积的里下河平原是全省土地肥力最高的地区,里下河平原区有机质含量均值高达3.12%(全省均值1.88%),氮含量均值达到1815mg/kg(全省均值1248 mg/kg);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硼、铜、铁等微量元素含量较高,硅、镍、硒、氟等有益、健康元素含量丰富地区都占到一半以上。综合表层土有害元素、健康元素和pH值指数,扬州全市表层土环境比较“健康”,环境健康一等土占60%以上。扬州97.78%土地适宜无公害水稻生产,94.66%土地适宜绿色食品生产从土地肥力、土地环境健康两大类指标对全市土地质量进行了分类等级评价和土地质量综合等级评价,扬州土地质量良好以上等级的土地占全区的90.41%。依据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对土地环境质量的要求,全市有97.78%的土地适宜无公害水稻生产,94.66%土地适宜绿色食品生产。扬州市区每平方公里平均国内生产总值2.22亿元,与上海3.9亿元、香港8亿美元相比,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扬州现有2693.8 km2耕地适合发展无公害与绿色食品生产,其中优选区面积为2370km2,主要分布在扬州中北部地区。抓住优质耕地分布广泛这个优势,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依据硒、硼、钼、锌等特征元素的分布特点,发展特色农业,应该是扬州乃至江苏应该考虑的问题。质量、数量要并重 万顷良田惠万民项目建立了扬州土地质量数据库,实现土地质量调查评价成果与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对接,提高了成果应用数字化程度。该信息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土地类型、数量、质量、适宜性等诸多属性,可以为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由数量管理向数量与质量管护并重转变提供支持。根据全市养分元素、微量元素等肥力指标贫缺程度,建议全市注重增加磷肥、钼肥的施用,部分地区还要增加氮素、有机肥、铁、铜、锌、锰的施用。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较严重,局部地区存在农产品重金属超标现象,需要进行重点治理;同时部分地区土壤虽然较清洁,但土壤肥力质量较差,对农作物生产存在不良影响,需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扬州市土地质量生态地球化学普查与等级评价》项目取得的各项成果引起扬州市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扬州市市长谢正义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在该项目成果的基础上,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积极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2008年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夏鸣提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就是要从根本上促进“四大转变”:即转变现有资源失配格局,转变传统农耕作业方式,转变固有农村散居模式,转变既往城乡发展路径。扬州率先进行的土地生态地球化学普查,为扬州土地管理、生态保护、万顷良田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为国土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决策依据,美好的扬州正向我们走来。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