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地区步入微沉降时期

浏览次数:556  发布日期:2011-09-27  分类:地面沉降
地裂缝灾害活动性有所减缓,地下水资源得到不同程度恢复    近日,江苏地调院承担完成的2006~2010年度苏锡常地面沉降监测与风险管理项目野外工作通过验收。项目研究结果显示,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得到明显控制,正步入微沉降时期。 据了解,通过对地面沉降灾害的综合防治,85%的平原区沉降得到有效控制,目前仍发生沉降的区域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比10年前减小70%,苏锡常地区正步入微沉降时期。与地面沉降速率减缓相一致的是,地裂缝灾害活动性也有不同程度减缓。同时,在禁采地下水措施作用下,苏锡常全区地下水资源得到不同程度恢复,地下水位持续回升,区域水位漏斗面积逐渐缩小,年缩减幅度达10%,现状中的40米水位漏斗区约1036平方千米,仅为禁采初期的1/4。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历经十多年的努力,从地质灾害调查、机理研究、灾害监测、风险控制等方面对项目进行了研究。 在地面沉降机理研究方面,最早提出以建立“基岩构造模型——第四纪沉积结构模型——地下水含水系统模型”为基础的系统研究方法,并指导了数值模拟和对地区内地裂缝地质灾害的评估与预测。该“三模”已成为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地质类项目的推荐工作方法。 在地面沉降监测方法方面,开展以InSAR为代表的新监测技术试验研究,形成了以InSAR代面,水准观测代线,分层标、基岩标观测代点,GPS测量相补充验证的多技术、多尺度融合技术,该方法已被草拟中的地面沉降监测行业规范吸收采纳。 在地面沉降控制管理方面,率先提出地面沉降风险概念。制定了地面沉降动态风险的评价方法,改变了传统地质灾害易发性固定不变的观点。 在成果社会服务方面,积极转化调查研究成果,为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提供地质安全论证,为地方城镇规划选址提供决策依据。 目前,长三角江苏域已成功建立了国内覆盖面最广、技术体系完备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该系统由分层标、基岩标、GPS监测点共同构成,实现了地面沉降信息的自动采集与传输,具有多层次立体化监测特点。控制了苏、锡、常、通、泰、扬6市近3万平方公里,为及时准确掌握地面沉降动态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