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风云中的地学志士

浏览次数:298  发布日期:2011-10-10  分类:综合信息
                            — 中国地质事业百年发展史上的殉难地质学家 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我国地质事业已从地质大国向地质强国跨越,在展示辉煌成就的同时,那些曾为中国地质事业快速发展呕心沥血、荜路蓝缕,乃至“殉难”捐躯的老一辈地质学家,需要我们重新忆起,以兹继承和发扬他们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为未来的地质工作创造更多的辉煌。 白雅雨:创建中国地学会 白雅雨(1868~1912),近代地理学家、中国地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地学杂志》主编。 白雅雨生于南通,1904年投身辛亥革命,1908年在天津高等女师学堂北洋法政学堂任教,是李大钊在法政学堂的老师。武汉起义后,白雅雨在北方发起“滦州起义”,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担任北方革命军参谋长,后在进军京津途中被叛徒出卖,在古冶被捕,1912年1月7日惨遭杀害,享年44岁。 赵亚曾:誓死守护地质资料 赵亚曾(1898~1929),中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区域地质学家。 赵亚曾生于河北蠡县,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深得葛利普、李四光的赏识。“五四”期间,他在当时进步刊物《晨报》副刊“科学世界”专栏上,连续发表25篇地质古生物论文。1923年,赵亚曾进入地质调查所,历任调查员、技师、古生物研究室主任等,6年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以及边远山区,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与研究,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一等科学研究奖励金,发表论文和专著20余种,共计百余万字,主要有《中国长身贝科化石》等,被古生物学同行奉为奠基性经典之作;在地层方面著有《华北古生代煤地层的分类和对比》,对建立华北含煤地层层序、时代归属和对比奠定了基础;《扬子江峡谷的中生代》、《中国北部太原群的时代》等都是开创性的成就。 1929年,他随丁文江组织的“川广铁路沿线地质考察”大型专业考察队由陕西越秦岭入四川。11月15日夜间,赵亚曾在昭通县佛德盛客栈遭遇土匪抢劫,为保护沿途考察所获地质矿产资料和图件,与匪徒周旋,不幸惨遭杀害,年仅31岁。 丁文江:矿产调查先驱 丁文江(1887~1936),江苏泰兴人,中国地质学事业创建者、多维学者,被地质学界誉为“地学泰斗”。 丁文江13岁考得秀才。1901赴日本留学,1908年考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动物学和地质学,1911年毕业回国;1913~1916年任地质科长,创办地质研究所和地质调查所,拉开中国地质矿产调查的序幕。1934~1936年,丁文江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丁文江是中国地质矿产调查先驱者。1911年回国途中,他取道滇黔湘驿道进行地质矿产考察;1913年对正太铁路沿线附近地质矿产作了系统调查,发表《调查正泰路附近的地质矿务报告》;1914年赴西南边缘地区进行地质矿产考察,重点考察个旧锡矿和东传统矿区;1928~1929年,对川广铁路线开展地质调查。 1935年,丁文江对粤汉铁路沿线煤矿资源状况进行调查,1936年1月5日入住粤汉株韶段路局宾馆时,因煤气中毒去世。 吴希曾:勘测贵州矿产资源家底 吴希曾(1910~1938),江苏淮阴人。 吴希曾1931年考入中央大学,初攻农业化学,一年后转入地质系,主攻矿物学和矿床学,1935年考入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同年,他借调于贵州地质调查所,遍历黔东各县。除沿途测制路线图与地质考察外,他更侧重于金属矿藏的勘测。在王曰伦指导下,总结贵州地质矿产资源考察报告多篇。他还参与了贵州汞矿的调查与研究,湘西地质矿产调查等。 1938年,吴希曾赴湘西辰溪芷江一带开发煤田,2月8日乘客车遇横冲军车。客车被颠覆,吴希曾等三人罹难,年仅29岁。 王德森:湖北矿产掌门人 王德森(1895~1938),湖南岳阳人,1921年毕业于公立工业专门学校采矿科,考入东南大学,专攻地质学,从师谌湛溪。 1928年创“中华矿学社”,主编《矿业周刊》。1930年出任湖北农矿厅技师,主掌湖北矿产,以煤铁矿为主,兼任象鼻山铁矿处长。1936年,受资源委员会之聘,以专门委员之名,担任湖北灵乡铁矿探矿与开发之职责。1938年灵乡铁矿工作结束后,奉资委会之命,赴湖南筹备辰溪煤矿开发,在长沙遭遇车祸,同吴希曾等一起殉难,终年43岁。 闫增才:创办东北大学采冶系 闫增才(1901~1940),河南淇县人,最早考入焦作福中矿务大学,后转入南开大学,专攻矿床学、采矿学、冶金学,获得矿冶工程学士学位;先后在六河沟煤矿,山东华实煤矿,汉口扬子铁矿任工程师、总工程师;1929年参与创办东北大学采冶系;1931年赴比利时,就读于列日大学,专攻地质学与古生物学。 回国后,闫增才在中福公司任职,为开发焦作新煤井作了地层与构造的调查与研究;“七七”事变后,在湖南湘潭从事煤矿开采;1938年在四川勘查犍为煤田,为嘉阳煤矿开发奠定了基础;1939年任西南经济建设研究所矿业研究员,拟定《西南煤铁研究计划》,调查川康煤铁矿产,编撰《大宜宾区煤铁矿产调查报告》。 野外调查归来,闫增才身患重病未愈,由于公务需要,急赴重庆,船乘至中途翻覆,不幸殉难,终年39岁。 林文英:工程地质的开拓者 林文英(1910~1942),1910年生于巴达维岛(今雅加达),入上海暨南大学,后转入南京中央大学,专攻地质学,1933年毕业,在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处从事工程地质工作;1937年参加京滇公路周览团,1938年调查滇缅公路沿线地质,考察伊洛瓦底江航运,皖町八莫间陆运;1939年勘查宜宾—昆明沿线地质矿产,1940年沿川滇东路及乐西公路开展地质调查,1941年调查黔桂铁路沿线地质,对河池、南丹、独山等县境内隧道及涵洞施工多有贡献;1942年出任宝天铁路局专员,亲赴宝鸡天水间研究隧道工程地质工作,行至徽县遭遇车祸殉难,年仅32岁。 值得提及的是,早年我国铁路和公路的勘测,沿线桥梁与隧洞的设计,多半都出自他的手。他是一位工程地质的开拓者,在理论地质学方面也颇有造诣,如对全国12个自然区域的划分,河流袭夺与气候变迁的探讨,岩石与土壤之物理性质研究等。 许德佑:古生物研究集大成 许德佑(1908~1944),江苏丹阳人,1930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1931年进入巴黎蒙伯里大学地质系,为法国地质学会会员,1935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35年学成归国,进入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专事古生物研究,1936年晋升为技正,专攻三叠纪地层古生物研究,颇有造诣,1942年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助理书记,1937~1944年,任《会志》编辑,1941年兼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等职。 1944年4月到黔西从事地质调查途中遇匪殉难,年仅36岁。 短短十年间,许德佑足迹谝及江苏、湖北、湖南、广西、云南、四川,特别是贵州地质古生物调查与研究,著述丰厚,达74种、89篇,其主要成就为地层古生物研究,著作有《中国南部三叠纪化石新材料》等。 陈康:热血洒两广 陈康(1916~1944),广东番禹人。1941年毕业于广东省文理学院博物系;曾受聘于两广地质调查所,随同莫柱荪等赴乐昌九峰一带开展地质调查,发表《乐昌九峰地质》;1942年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研究贵州西南之三叠系,发表《贵州西南部三叠纪》、《贵州青岩化石之检讨》等;1944年在随同许德佑等赴黔西进行地质调查途中遇匪惨遭杀害,年仅29岁。 马以思:精通外文的才女 马以思(1919~1944),原籍四川成都,生于黑龙江,“九一八”后到上海。1939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地质系,1943年以全班第一名成绩毕业,并考入中央地质调查所,从事地质古生物研究,曾发表《黔北桐榟县三叠纪动物群》。 马以思女士通晓日、英、德、法、俄几国文字,经历学校考试,有28次获得第一名,实堪称著,因此,曾获得上海银行奖学金、林森奖学金。1944年,马以思随同许德佑等赴黔西进行地质矿产考察,中途遇难,年仅25岁。 张莘夫:推动东北煤矿振兴 张莘夫(1898~1946),生于吉林德惠(今九台县六台村)。191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文学系,常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在一起畅谈救国道理。1920年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经济,后进入密西根工科大学专攻矿冶,获地质学博士学位。 1929年学成归国,张莘夫主动请求去吉林穆棱煤矿,出任矿长兼总工程师,他出色的地矿理论和管理才能,使俄国人撤离后几乎停产的煤矿,得以很快地恢复生产,日益振兴。1931年“九一八”事变,张莘夫被迫流亡关内,抗日战争期间,出任金属矿产管理处处长等职务,主持内地汞、锡、钨等金属的生产,展现出卓越的地质才能。 1945年日本投降后,张莘夫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经济部东北行营工矿处副处长,负责东北工矿接收事宜,1946年1月16日在从抚顺返回途中被劫遇害,终年48岁。 链  接 中国第一幅区域地质图 1910年发表,长36厘米,宽24厘米,着色,比例尺为1:250万,标有“矿师邝荣光绘并识”的字样,载于1910年中国地学会主办的刊物——《地学杂志》创刊号卷首。 新中国第一台矿产岩心钻机 1949年9月8日,新中国第一台矿产岩心钻机在北京门头沟耿王坟煤矿开钻。同年10月1日,开动新中国第一台钻机的全体职工到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 中国第一支航空物探队 1954年10月10日,中国第一支航空物探队——一O一航测队全体人员在承德市飞行基地航磁飞机前合影。航测队从1953年由地矿部物理探矿处负责组织筹建。 第一个由中国人发现的新矿物 1957年~1961年间,在矿床地质学家孟宪民的倡导下,地质部地质科学院原料研究所的黄蕴慧、杜绍华、王孔海等人,在湖南临武香花岭锡矿区踏勘研究,并首次发现一种新的含铍矿物,命名为香花石。 地质系统的第一份选矿发明证书 地质部成立初期,山东沂沐流域金刚石矿选矿遇到难题,科研人员经过实验,发明油选金刚石的方法。此方法成为金刚石勘查与生产选矿的重要手段。1965年2月获发明证书。 我国首次公开发行的中国地质图 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由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于1974-1975年编制,1976年6月公开出版发行。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