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科学开展应急救援

浏览次数:534  发布日期:2012-05-04  分类: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动态
汛期将至,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入备战状态。4月25日~26日,近200名地灾防治工作人员齐聚广西桂林,接受地灾应急管理技术培训。这次会议是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成立以来召开的首次应急管理技术培训会。应急办主任崔瑛强调,要以“守护生命”的高度责任感,科学开展地灾应急救援,坚决打赢地灾防治这场硬仗。掌握专业知识,恰当处置地质灾害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指导技术中心副主任刘传正在会上表示,地灾应急处置要解决三项任务:其一,是什么——要查明地质灾害体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自然演化过程或人为引发因素,初步判断地灾体的发展趋势;其二,为什么——要给出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建立地质概念、力学模型,评价其稳定性、变化性,评估预测其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危害性;其三,怎么办——要提出工程对策与方案、具体设计和施工技术要求。刘传正以大量国内外地质灾害为例证,论述了他的观点:地质灾害源于地质环境变化,是可认识、可抗拒的。因此,调查识别是地灾应急处置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瑞林介绍了如何识别滑坡、滑面(带)。他认为,滑面(带)识别是一件非常重要但又十分困难的工作。“滑面(带)存在与否是滑坡存在与否的重要前提;滑面的埋深位置、形态、规模、贯穿程度及滑面土石的物质组成、结构特性、物理力学性质等是评价滑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是防治方案选择和治理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准确判断滑面是地灾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胡瑞林详细介绍了野外地质判识法、勘探识别法、简易力学判识法、地球物理勘探法和数值模拟法等多种滑坡识别方法。提前演练,确保应急救援顺利推进近年来,地灾防治应急演练在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抢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1年,全国参加演练人数超过百万,取得了明显效果。在这次培训会上,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教授李雪峰介绍了国外应急演练组织与实施的新理念和新举措。李雪峰指出,应急演练主要包括桌面演练、模拟演练和实战演练三种类型。其中,桌面演练是静态场景,需要参演者一次性或多次决策;模拟演练则要动态虚拟场景,需要参演者根据不断变化的虚拟事件信息进行即时的应对决策;实战演练则是动态虚实结合场景,需要演练者根据实际事件发展情况及虚拟信息做出应对。应急演练应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周期 ,包括演练立项、演练设计、演练实施、演练评估、改进计划等。李雪峰建议,要树立演练的整体观、系统观、专业观、开放观。同时要有制度创新,建立演练规划管理和财政支持制度、演练评估和改进制度,完善国家级演练制度,带动各级政府的演练工作。此外还要开发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完善国家演练指南,打造演练工具平台,培养演练专业人才。物联网与北斗导航,高科技提升地灾应急抢险水平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中国委员会秘书长张骥在会上介绍了物联网技术在地灾应急抢险中的应用。他说,运用物联网技术能够从空间、时间、状态、图像等方面全面感知灾害状态信息,进而提高数据获取的实时化、精细化、系统化,提升预警精度,缩短抢险处置时间。物联网技术还能够加强数据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实现数据充分共享。同时,物联网在地灾突发事件实时监测、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等方面具有快速部署、实时协同的特点,能有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此外,物联网智能化、网络化的特点还能够使信息从被动采集到设备主动智能检测,孤立系统转变为网络化应用,提升地灾监测设备性能。另一项高科技产品——北斗导航系统也将在滑坡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传统的滑坡监测手段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常规大地测量方法很难在第一时间得到滑坡变形的高精确度观测数据;由于地灾发生的偶然性及部分地区恶劣的地形环境等因素,传统的人工监测方式相对单一;我国地灾种类繁多,监测难度大,还存在很多通信网络不能覆盖或者信号不稳定的地区,而北斗卫星系统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这一系统具备常规测量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如不受测区环境限制、效率高等,可以使滑坡监测实现高精度、数字化、全天候。来自国腾电子集团的王彤建议国家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滑坡、崩塌和地面沉降区作为示范区,建立我国滑坡、崩塌和地面沉降实时监测系统,利用“北斗”卫星系统,提高对重点地区滑坡地灾的监测效率和预警能力。掌握自救常识,救人先保证自身安全“救援别人必须保护好自己,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救人。”这是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医学专家李向晖多年从事应急救援工作的深刻体会。李向晖以玉树地震应急救援为例,讲解了在缺氧、寒冷、紫外线强的高原寒区救援时应注意的问题。玉树震后,李向晖所在的救援队短时间被紧急空运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玉树灾区从事高强度救援工作,122名队员中有98人发生急性高原病。“如何在救援中最大限度保证队员身体健康,尽快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减少非战斗减员,成为我们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李向晖介绍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如在救援中使用缓释氨茶碱、地塞米松、红景天、复方丹参滴丸,对防治急性高原病具有很好的作用。此外,他还建议开展高原预适应性训练,其中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对拟进驻高原的救援队,在登顶高度的中间高度进行适应性训练。李向晖特别强调要关注心理健康。“灾难事件指挥系统的组织者、救援者和救援政策的制定者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心理反应的重要性。”他说,“从事灾难救援的工作人员在赢得奖励和满足感的同时,也可能成为压力或其他心理后遗症的继发受害者。”如何帮助救援人员减少压力?李向晖建议,在现场,要减少创伤性场面的接触刺激;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充分休息,合理饮食,常规锻炼;有私人时间,向善解人意的人倾诉,监测压力征象;有明确的工作终点。另外,救援结束后,要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对家庭的需求保持灵敏性;谨慎谈论灾难经历,避免使那些对灾难救援方面不熟悉的人受到精神创伤;思考自己在灾难救援中的经历,并就此更积极地面对人生。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