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三峡时代 地灾治理任重道远浏览次数:480 发布日期:2012-07-20 分类:防灾减灾 7月4日,世界最大的水电站长江三峡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正式交付并网发电。随着三峡电站全面建成投产,人们关注其成为世界最大水电站和清洁能源基地的同时,也不无担忧。 三峡库区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复杂,环境容量有限,暴雨、洪水频繁,地质灾害多发。由长江三峡工程所引发的移民、环境、地质灾害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随着三峡工程的不断推进,库区地质灾害对三峡工程建设运行、移民迁建和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日益加剧。 及时有效地防治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已成为三峡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今年4月12日,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汶川地震灾区、三峡库区不出现重大群死群伤地质灾害事件。 在经历了三峡水库从135米到156米直到175米试验性蓄水的多次水位升降、暴雨以及汶川特大地震等各种状况的考验后,尽管每年都发生多起崩塌滑坡,由于监测到位、预警及时,三峡库区已连续9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然而,后三峡时代的地灾治理情形并不乐观。根据国内外普遍规律,新建大中型水库蓄水至高水位后诱发新生滑坡和塌岸的风险都急剧增大。如,美国大古力水库自1941年建成蓄水后的12年内,先后发生滑坡500多起,约半数发生在蓄水后2年内;1963年意大利瓦依昂水库蓄水第二年,发生了2.7亿立方米的巨型滑坡,形成高达250米的滑坡涌浪,摧毁大坝、电厂和坝下5个村镇;在日本,大约60%的滑坡发生在水库水位骤降时期,40%的滑坡发生在水位上升时期。 近日,随着南方雨季的来临,强降水线北移至长江沿线,三峡库区也面临暴雨考验。7月5日8时,三峡入库流量达5.45万立方米/秒,创今年入库流量新高。长江海事启动洪水预警。7月7日凌晨2点,今年长江1号洪峰抵达三峡水库,水库水位涨幅明显。 自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受三峡水库水位升降的影响,库区一些老滑坡体死而复生。专家警告,在三峡水库蓄水后一至三年,将集中产生大量塌岸和水库新生滑坡,此后至少20年内将发生此类问题,蓄水越高,出现地质灾害的面积就越大。 以重庆库区为例。在三峡工程修建前,重庆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有5512处。根据统计数据,自2008年试验性蓄水以来,仅重庆库区周边就已发生了243处地灾险情,崩塌总体积约1.65亿立方米,影响房屋面积54.43万平方米。在2008年的175米试验性蓄水中,重庆库区段就已出现了44例这种老滑坡体复活的情况。2009年10月13日,随着江水的抬高,总体量达3080万立方米的老滑坡体——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塔坪滑坡体,临江部分超过百万立方米的滑坡体加剧变形。 而处于三峡水库175米蓄水回水段的涪陵区,因为库岸失稳导致的地质灾害隐患,目前正呈逐步增多趋势。在蓄水至175米后,涪陵区境内的长江和乌江库岸相对稳定和平衡的地质结构被打破,部分老滑坡体因为环境变化,再次复活,而有的老滑坡体在复活的同时,还带着新的滑坡体,安全隐患十分突出。同时,三峡水库水位每年都要从175米降低至145米,其30米涨落差,使库区岸所受的各种应力发生变化,加重了库岸的侵蚀强度,同时滑坡和坍塌日益增多。 存在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如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治理项目管护困难等,这些都需要积极应对和尽快解决。 后三峡时代,地质灾害的防治任重而道远。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