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时期地质调查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浏览次数:522  发布日期:2012-10-29  分类:综合信息
    地质调查工作点多线长、高度流动、分散作业,且野外作业大多数远离城镇,在人烟稀少、交通和通信不便、地理和气象条件都极为复杂的地区,有的甚至在海拔5000米以上高寒无人区,条件艰苦,危险程度高。十六大以来, 中国地质调查局坚持以人为本,怀着对广大地质工作者生命的无限敬畏,加大投入,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大力推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设,形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承担单位、野外工作站、项目组四级安全生产管理保障体系,为广大地质工作者生命财产安全支撑起坚强有力的保护伞。地质大调查开展12年来,野外地质工作年死亡人数由1998年以前的年均66.42人下降至2.75人,减少了近96%, 为地质大调查的顺利开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加强领导 健全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之初,没有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甚至没有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地质大调查开始之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从过去的基地安全管理向基地、野外安全管理转变, 安全生产管理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为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局党组从领导班子“一岗双责”的责任制和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入手,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一把手对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大大提高了各单位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12年来,局及局属各单位从设置专人逐渐向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安全生产工作过渡,野外工作站不断建实建强,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组安全生产分工明确,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年初有计划,年终有考核,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为地质调查工作安全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 为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中国地质调查局从制度建设入手,出台《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确立了局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架构。在此基础上,又陆续出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考核暂行办法》、《中国地质调查局野外地质调查车辆交通安全管理暂行规定》、《地质调查作业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陆地、航空、海洋地质调查作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地质勘探安全规程》、《地质调查劳动防护和野外救生、特殊生活用品(用具)配备标准》等行业标准、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是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预防和减少地质调查安全生产事故的重要保证,对强化安全法制观念,提高从业人员地质调查安全生产意识,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管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大安全投入 提高保障水平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地勘单位野外地质调查装备普遍陈旧落后,尤其是野外地质调查安全保障装备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野外用车性能差,卫星电话等通讯设备极为缺乏,野外地质调查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以至于大调查开始之初,西部艰险地区野外工作险情频发。十六大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地质工作的安全保障投入。2002年,在朱镕基总理和时任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的亲切关怀下,中央拨付了3000万元专款用于高寒艰险地区地质调查安全保障装备建设,在后来实施的地质调查“野战军”装备建设中,又配备了一大批性能优越的越野车、牵引车、应急指挥车等野外用车以及卫星电话、电台等通讯装备。2011年,为改善地质从业人员劳动防护水平,降低职业危害,中国地质调查局出台《地质调查劳动防护和野外救生、特殊生活用品(用具)配备标准》,并通过公开招标,为地质工作人员配备了6大类16个品种的地质调查劳动防护服装,极大提高了地质人员的安全保障水平。 构建“生命禁区”的诺亚方舟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50%,被称为“生命的禁区”,1999年以前三分之二的区域是地质调查的空白区。为了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地质大调查的主战场从东部向西部转移,而地处全球三大成矿域之一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青藏高原则成为这场大会战的主战场。生命大于天,如何保障西部艰险地区野外地质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成为西部地质调查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地调局刚成立的第3个月,局党组就在甘肃兰州召开了一次野外安全保障建设专家论证会,形成成立野外工作站保障西部艰险地区野外作业安全的重要决议。翌年5月,拉萨、乌鲁木齐、西宁、格尔木、喀什、玉树6个野外工作站相继建立,标志着西部艰险地区地质调查后勤保障服务和应急救援系统正式启动。12年来,地调局向野外工作站投入专项经费近4000万元,以及牵引车、应急救援指挥车、电台、卫星电话等一批应急救援装备。野外工作站全力做好西部艰险地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后勤服务和应急救援工作。12年来共接待项目组1754个,人员23547人次,工作车辆3301台次,提供物资等后勤保障服务544次,开展安全培训1278次,发放《地质调查后勤保障与应急救援服务指南》等安全资料20000余册,组织安全检查68次,总行程约20万公里,开展应急救援64次,挽救了200名身陷困境的地质队员,创造了实施青藏专项“零死亡”的奇迹,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有效保障了地质大调查的顺利实施,被亲切地称为“地质队员之家”,“雪域高原的120”、“生命禁区的诺亚方舟”。 编织高科技安全保障的“生命之网” 为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提高安全生产的现代化水平,2009年,安全生产管理平台的研发工作在局党组的关怀下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该平台是网络化的协同管理平台,共有八个模块,将安全生产管理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远程网络技术结合,涵盖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全过程。2011年该平台在15家局属单位完成试运行,2012年上半年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在线使用人数已达5000多人。 目前使用的卫星电话和GPS设备只能实现野外作业人员与外界的单向联系,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救援人员均无法对其定位,耽误救援,且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解决双向定位问题迫在眉睫,如何让“安全管理平台”向“安全保障平台”跨越? 还必须走科技兴安之路。经过1年的攻坚克难,基于我国北斗技术和天地图,融合多种通信和定位技术手段的安全生产保障系统研发成功。该系统将安全生产管理与野外车辆、飞机、船舶、野外作业人员的动态监控相结合,并能实现对野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分级调度指挥。有了北斗的指引,有了“天眼”的眷顾,奋战在艰险地区的野外地质作业人员通过北斗车载终端和手持终端实现双向定位、导航、通信、紧急呼救已经成为现实,这是野外安全生产管理的重大突破。安全生产管理保障平台的建立将真正在海域、陆域、空域为我们广大的野外地质工作者编织起一张保护安全的“生命之网”。 地质安全文化建设生动活泼 “安全就是稳定、安全就是效率、安全就是幸福”。提高地质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所在。为此,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力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一方面通过多种网络、宣传板报、专刊等多种载体,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活动。通过组织“安全生产年”,“安全生产月”,张贴安全标语等活动加强安全生产理念和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另一方面,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着力加强安全生产培训。12年来,局及局属单位共举办各类安全生产培训1000多期,培训职工20000多人次。安全生产培训从过去的一般安全知识培训到现在更注重对安全技能特别是野外安全技能的培训和应急演练。同时还相继编制出版了《野外安全行车手册》、《地质调查安全手册》等一系列地质调查安全生产读物。2012年,为了推动地质调查安全文化建设,弘扬新时代地质人献身事业、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地调局组织4位知名作家深入野外一线实地采访,创作了我国首部反映地质调查安全保障与应急救援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生死大营救》。该作品既是一部地质人的英雄壮歌,更是一部艰险地区野外安全保障的教科书。它的出版发行将进一步加深社会各界对地质找矿工作的理解与认识,激发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地质调查安全保障体系和紧急救援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推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地质大调查12年来, 救援保障和地质找矿一起铸造了辉煌。在地质大调查丰硕的成果中, 也闪烁着他们耀眼的光芒。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