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实施“生态国土工程”记略

浏览次数:508  发布日期:2012-12-14  分类:矿山地质环境
     “把最美的风景留给百姓,把最好的资源留给将来!大力实施蓝天碧水、森林城市、生态国土、产业升级等生态文明工程,让徐州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这是党的十八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接受人民网专访时的庄严承诺,也是977万徐州人不懈地探索创新。    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和江苏省唯一的煤炭资源大市,“黑”和“灰”曾是这座城市的主色调。近年来,江苏省徐州市全面实施“生态国土工程”,创新国土资源管理和利用方式,实现了从“黑”到“绿”的华丽转身。在这场华丽转身中,国土资源工作是一个重要支点。正如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李钢所说,国土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资料和重要保障,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内容。为大地疗伤,综合整治采煤塌陷地     湖水清澈,芳草萋萋,时有飞鸟掠水而过,时有鱼儿跳波嬉戏。游走在徐州市九里生态湿地公园,宛若江南水乡。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两年前这里还是废弃多年的采煤塌陷地,是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让这片废弃地恢复了生机。    作为我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的徐州,曾为东南沿海省市提供了数以亿万吨计的煤炭资源。然而长期开采形成的32万亩塌陷地,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产生活也造成了严重影响。200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重大战略,明确了产业升级、资源利用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徐州市抢抓机遇,创新思路,加快推进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四年来,全市共复垦采煤塌陷地3.8万余亩,新增耕地近2.3万亩,修复采煤塌陷地生态环境近5万亩。徐州市还成立了新田土地整理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技术参与复垦治理,共获得贷款10多亿元,有效破解了采煤塌陷地治理的资金瓶颈。采煤塌陷地的治理,改善了塌陷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    徐州市坚持塌陷地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针对塌陷地的形状、土壤类型、地层结构、稳沉程度等不同情况,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建则建”的原则,进行分类改造,积极打造生态修复示范区、高效农业集聚区,逐步把塌陷地转化为独特的开发资源。    今年10月1日开园迎客的潘安湖风景区,原为采煤塌陷区,区内积水平均深度超过4米。按照“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的建设模式,这里已经成为集湖泊湿地观光、生态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生态湿地经济区。    李钢介绍,徐州市共有工矿废弃地27万亩,预计到2015年全市将完成工矿废弃地复垦16万亩。2012年7月11日,《徐州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规划》通过国土资源部专家论证,标志着徐州市正式成为全国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城市之一。让生机再现,修复矿山地质环境     徐州是一座因淮海战役而被历史铭记的英雄之城,但长期开山采石导致几百座山头寸木不生,森林覆盖率仅为1%,英雄之城又被戏称为“石头城”。近年来,徐州市打响了一场以矿山地质环境修复为主要内容的“淮海战役”。    在矿山地质环境修复中,徐州市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强化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徐州局副局长华福年介绍,针对矿山宕口地质结构、区域位置等实际情况,在充分考虑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现状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处理”的原则,坚持矿山环境治理与土地开发利用、特色景观打造相结合,达到既恢复生态、优化环境,又盘活土地、创造效益的目的。    近年来,徐州市先后实施了铁矿集团西马山地质环境治理、新沂马陵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贾汪大吴镇废弃矿山整治工程等14个项目,重点对京沪高铁沿线7座矿山宕口进行治理,通过生态景观提升、建筑风貌统一、视觉亮点打造为一体的系统整治,确保达到环境整洁、风貌和谐、生态文明的景观效果。在矿山环境修复项目中,徐州市共争取国家投入资金2420万元,省级资金129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亿多元,目前已完成治理面积194公顷。    “这里原来是一个采石宕口”,在徐州许多景区,记者都能听到导游这样的介绍。尽管已是初冬时节,距徐州高铁站不远的珠山宕口遗址公园依然绿意盎然,游人如织。徐州市开发区国土分局薛亚洲局长告诉记者:“这里3年前乱石成堆、宕口众多,经过治理,如今已栽种各类乔灌木2万余株,草坪、地被4万余平方米,建成了日潭、月潭、珠山瀑布、山间云梯、‘天池’双湖、‘峰回路转’散步道等景观,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据悉,目前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已在全省推广徐州珠山宕口的“生态治理模式”。    如今,徐州市森林覆盖率已达31.3%,2012年7月,喜获“国家森林城市”殊荣,成为全国仅有的10个城市之一。提到这块金字招牌,市长朱民欣喜地说:“这份荣誉得益于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作。”建良田万顷,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耕地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耕地不只是为了粮食安全,也是为了生态安全。”身兼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和中国矿业大学教授的李钢,对耕地保护的重要意义有着不一般的理解。    近年来,徐州市将耕地保护工作列入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等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分别与各县市区政府、县市区与镇(办事处)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119份,签订率100%。徐州市层层分解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做到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措施“三明确”;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在全省率先完成基本农田落地、上图入库、成果验收和报备等工作;在确保耕地数量的同时,注重提升耕地质量,建立耕地质量监测预警预报、年度报告等机制,完善长期耕地质量监测体系。目前,徐州市已建成耕地质量区域监测站1个,长期质量监测点140个。    徐州市组织实施“万顷良田工程”,对项目区内农村居民点进行重新规划和布局,着重推进基本农田整理和质量建设,优化农田生态系统重建,通过“万顷良田工程”,不仅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也改善了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在新沂市草桥镇万顷良田工程项目区,2.4万亩的连片耕地上,一片绿油油的小麦,远处清一色红瓦青砖五层小洋房,是一个占地22万平方米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完全是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新沂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叶志祥介绍,依托“万顷良田工程”,全市建起了“十里生态长廊”,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提升了农业种植条件,共建设高标准农田1.7万亩,流转土地6000余亩,建设标准化大棚2500个,由荷兰瑞克斯旺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租赁经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走节约之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徐州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也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曾被人形象描述为“一黑一白一杆枪”,黑就是煤炭,白就是水泥,枪就是香烟。近年来,徐州市坚持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总量由小到大、产业层次由低到高、城市功能由弱到强、生态环境由灰到绿、人民生活由安居到乐居的“五个转变”。    在“五个转变”中,徐州市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杠杆作用,坚持以差别化供地为导向,严把用地配置“闸门”,加强用地指标定额管理,严格按照投资总量、投资强度、注册资本、产出效益等八项指标综合确定项目用地数量;坚持严格落实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最低标准制度,在招商引资选项目时,加强项目准入前置审查,合理设置门槛,以产业选择项目、以投入核定规模;着重考虑项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程度、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把项目用地关。目前,徐州市实现了工业用地投资强度不低于280万元每亩,土地投资产出效益持续提高。    徐州市改变过去“装进篮子就是菜”的传统思维,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近3年来,通过建设用地批前预审,共否决项目200多个。徐州市委、市政府将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纳入县市区科学发展目标考核,在县市区评先评优、干部提拨任用中实行国土管理工作“一票否决”;调整完善乡镇考核机制,合理确立全市114个镇发展定位,实行分类指导、分类考核,引导各镇科学规范用地,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镇域经济格局。    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助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国土资源管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更有所为,也大有作为。”在11月20日召开的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市委书记曹新平对“生态国土工程”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生态国土工程”改变了这座城市的色调和形象,也成为美丽徐州的新支点。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